絢爛冬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煙海的書信和奏摺:奏稿包括貼黃1500萬-1600萬字,函稿600餘萬字,電稿300萬字,詩文100萬字,全集總目錄100餘萬字,總計約2500萬—2600萬字。這些,都堪稱歷史上個人文集之冠。而李鴻章的書信和奏摺,有很多,都是在晚年辦洋務時寫下的。在那些信札和奏摺中,既有對於洋務運動的總體構想,程序中的深思熟慮,也有遇到困難時的想方設法,以及遭遇阻力時的無奈和鬱悶——在給友人和家人的書信中,李鴻章經常在信中用合肥土話狠狠地罵人,以發洩自己內心積淤的怒氣。
李鴻章應該算是清朝“思想解放”的先驅者。在繁忙的事務當中,李鴻章一直堅持著對於西方文化的瞭解和學習,對於這樣的一個身居高位的官員,這一點,應該是相當不易的。一有時間,李鴻章就閱讀一些西方的著作,並且對於西方社會的變革進行著思考。他曾經說:“阿(亞里士多德)氏以前人之說為無可疑,即據之以推新理,故其學不及貝(培根)氏。”褒揚培根,貶抑亞里士多德,無非是他反對泥古,渴望從實際出發研究新事物成為一代新風的求變心理的折射。他渴望有中西哲學和各項學術融合的新的文化誕生。
那段時間,李鴻章在與友人的信當中寫道:“書生們空談誤國,實在可嘆,外國猖獗到了這個地步,不急切地求得國家富強,中國將何以自立啊!”李鴻章大聲疾呼:在目前形勢下,對外,我們必須與洋人和睦相處;對內,我們必須改革我們的制度。如果我們繼續保守而不求任何改變,全體國民將日益退步和衰弱。……當今所有外國都在實行一個接一個的改革,每天都在進步,猶如升騰的蒸氣機。唯我中國竟如此小心地維護傳統制度,即使中國亡了,保守派也不會感到痛惜。天啊,人啊!我們怎樣才能明白其中緣由呢?……西方人特別依仗他們的槍、炮和蒸汽船的優越和效能,才得以蹂躪中國。……生在今日卻依然說“抵制蠻夷”和“把他們趕出我們的國土”,簡直是膚淺而荒謬的空話。……沒有武器和技術,我們怎能哪怕過一天安寧日子?自強的方法就是學習他們能做的事和接受他們依靠的東西。(李鴻章《復王壬秋山長》;李鴻章《籌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
可以看出的是,李鴻章推進洋務運動時,雖然不排除個人利益的成分,但他的總體願望,還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李鴻章看到了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是因為科技和文化的薄弱所造成的。李鴻章討厭空談誤國,希望透過集腋成裘腳踏實地的努力,以求得中國一點一滴的改變。正因為這樣的想法,李鴻章決心在有生之年踏踏實實地做點實事,以自己的力量推動龐大的中國有所改變。
1860年以後,李鴻章開始有計劃地進行他的洋務運動了。起初,這樣的行為,源於“同治中興”的背景。1861年咸豐皇帝逝世,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後,開始了自強運動。從1862到1875年,朝廷頒佈了一系列詔書,要求地方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絕大多數地方,既沒有理解力,也沒有行動力,只是做做樣子,敷衍了事。只有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一批地方大臣,算是踏踏實實地做了很多事情。
李鴻章辦理洋務運動的初衷是什麼呢?從表面看,李鴻章的目的是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實大清的軍事力量。所謂的“洋務”,實際上就是“西方事物”。李鴻章就是想透過這場運動切實地學習洋人先進的科學技術。洋務運動是以技術入手的,這是表面,但在深層次上,李鴻章也看到了清朝制度和文化的弊端,而這種文化和制度,都不具有競爭性。
第五章 洋務運動(2)
正是出於這樣的動機,李鴻章把學習和模仿西方作為救國的急務,“如泰西各國皆起於彈丸之地,創造各樣利器,未及百年而成就如此之精……中國在五大洲中自古稱最強大,今乃為小邦所輕視,練兵、製品、購船諸事,師彼之長,去我之短,及今為之而已遲矣!若再因循不辦,或旋作旋輟,後患殆不忍言!”他自覺地繼承和發展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的思想,以“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為洋務自強運動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戎”是為了創造一個有利於改良和建設的國際環境,以外部環境的平靜來自強不息。李鴻章想從古代來找尋相應的歷史經驗:“自秦政變法而敗亡,後世人君遂以守法為心傳。自商鞅、王安石變法而誅絕,後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悅。今各國一變再變而蒸蒸日上,獨中土以守法為兢,即敗亡滅絕而不悔!天耶?人耶?惡得知其故耶?”在這裡,李鴻章已把自己的洋務運動,等同於歷史上的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