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八月初,歐洲大陸各國之間一片硝煙瀰漫,充滿了火藥味。
沙皇俄國不顧德國的威脅,以支援並保護塞爾維亞為藉口進行全國總動員。德皇威廉二世遵守了他對奧匈帝國的承諾,開始動員軍隊並於八月一日向沙皇俄國宣戰。
作為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德國在世界爭奪殖民地的腳步一直落後於英法等國,從德皇威廉二世到容克貴族,再到德國普通民眾,一致認為這與德國強大的工業和軍事實力極不相稱。
德國擁有歐洲第一的工業體系,卻沒有足夠的原料產地和市場。為了發展,德國需要向外擴張,
同時,為了爭奪歐洲陸地和海上的霸權,德國必須要擊敗老牌對手法國和隔海相望的大不列顛。在俾斯麥時期,德國曾同俄國結盟,但因奧匈帝國與沙皇俄國的利益發生衝突,威廉二世放棄了同沙皇俄國的盟友關係,選擇共同奉行大德意志主義的奧匈帝國作為盟友。再加上鄰國義大利,結成了歐洲大陸上的三國同盟。
德國威廉二世在同盟結成之後曾說過,“義大利加入同盟的動機不純。”
事實證明,威廉二世雖然時常頭腦發熱,但他對義大利的評價卻相當有見地。
當德國和奧匈帝國與協約國打得不可開交,你死我活時,義大利選擇在一旁圍觀,圍觀到中途,乾脆改換門庭,投向了協約國的懷抱,反過來插了自己的盟友兩刀。
對於這樣的義大利,為何希特勒會繼續選擇同他結盟,只因為地域上的關係?實在令人費解。
不過,特立獨行的並不只是義大利,協約國內部也有反骨仔,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被沙皇俄國出賣的保加利亞,出於對俄國和鄰國塞爾維亞的憤怒,加入了同盟國。
巴爾幹半島上的小國也紛紛站隊,塞爾維亞更是全國動員,連國王都親自上了前線,對於這個歐洲小國來說,沒有第二種選擇,唯一能做的,就是牢牢抱住沙俄的大腿,然後豁出去的同奧匈帝國拼命。
八月二日,按照施裡芬伯爵在幾年前就制定好的作戰計劃,德國的軍隊入侵了歐洲小國盧森堡。此時的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自作聰明的對施裡芬計劃作出了修改,放棄了部分低地國家,並削弱了右翼的力量,給德國輸掉整場戰爭埋下了隱患。不過這並不妨礙德國在八月三日向法國宣戰,經過普法戰爭,兩國之間一直彼此看不順眼,早晚都要再打一場,不只是德國,法國也一直想搶回被德國割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除了戰爭,沒其他解決辦法。
八月四日,德國入侵中立國家比利時,猛攻比利時的烈日要塞。
英國本來並沒打算馬上攪入歐洲的戰團,英國同法國及俄國簽訂的協約中也沒規定大不列顛必須加入兩國同他國之間的戰爭,但出現在比利時的德國軍隊觸動了約翰牛的神經。
終於,英國對德國宣戰。
八月六日,已經同塞爾維亞交火,並且打出了火氣的奧匈帝國向沙皇俄國宣戰。
按照施裡芬伯爵的預計,沙俄進行全國軍隊動員的時間至少需要六到七個星期,但他沒有料到,中途殺出一個蘇霍姆利諾夫,在俄國進行了軍事改革,大大縮減了俄軍的動員時間,並且改善了俄軍的戰略戰術,改進了俄國的軍需,提升了俄軍計程車氣,僅用了一週的時間,俄軍就完成了動員,但國內落後的交通體系和糟糕的路況,還是讓俄軍的機動性大打折扣,給歐洲東線的戰事籠罩上一層陰影。
沙皇尼古拉二世很鬱悶,他幾乎是被逼著上了戰車,作為一個帝國的皇帝,他必須駕駛這架戰車往前衝,可該往歐洲衝還是亞洲衝?
侵入西伯利亞的華夏軍隊和屢剿不滅的反抗組織讓尼古拉二世如鯁在喉,但若放著歐洲不管,任由杜馬會議中的那群人指手畫腳,沙皇又咽不下這口氣。
最終,無奈的尼古拉聽取了皇后亞歷山德拉的意見,選擇和華夏人談判,將大部分軍隊都送上了歐洲戰場,歸根結底,沙俄還是更加註重歐洲,至於亞洲,等到結束在歐洲的戰爭,回過頭來再收拾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華夏人也不遲!
大部分歐洲人都和尼古拉二世的想法一樣,他們都認為這場戰爭會在幾個星期內結束。可惜他們猜到開頭卻沒猜到結尾,這場戰爭一直持續了四年,從最初的歐洲幾國,逐漸波及到世界上三十多個國家,無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幾乎都在這場世界大戰中把士兵的血流乾了。
也有國家趁歐洲打成一團時抓準時機開始崛起,例如另一個時空中的美國和日本。就連華夏也曾出現過資本主義短暫的春天。可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