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德國在1915年的無限制潛艇戰,曾讓協約國損失了一百三十多萬噸的貨物,其中損失最大的就是英國。之後,因兩次誤襲美國商船,造成美國平民死亡,加上其他中立國家的抗議,第一次無限制潛艇戰才被迫中止。
日德蘭大海戰後,威廉二世和德國總參謀部都清楚的意識到,單依靠海上主力艦隊,無法與強大的英國海軍抗衡,若想在海上牽制英國,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潛艇。當6地上的戰鬥開始對德國不利,空中的戰鬥也無法取得更多優勢,透過大量擊沉協約國商船,掐斷英國的海上貿易,是德國唯一能讓敵人坐到談判桌前的方法。
威廉二世和德國總參謀部最終做出了決定,無論中立國抗議與否,即便同美國斷絕外交關係,也要將無限制潛艇戰繼續下去。這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戰爭的勝利與否,而是為了德國的“生存”。
“如果美國參戰的話,德國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擺在了德國人的面前,但德國總參謀得出的結論是,美國人想要踏上歐洲戰場,至少也在一年以後。何況,德國目前有一百五十八艘高效能潛艇,每天都能保證有四十艘潛艇在海面下進行“狩獵”,美國的運兵船和運輸船,有極大可能被德國潛艇發現並擊沉,美國人會冒這個險嗎?
在此時的英國人看來,美洲大6曾是大不列顛的殖民地,美國的經濟再發達,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在法國人眼中,美國人在獨立戰爭中受到了法國很大的幫助,獨立後又得到法國的支援,才能在“歐洲世界”立足,他們應該“報恩”。而在德國人眼中,美利堅則是一個視利益高於一切的國家。
“利益高於一切的美國人不會孤注一擲。”
這就是德國總參謀部得出的結論,威廉二世也欣然接受。
“與其寄希望於美國人,不如想辦法和華夏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德國駐華全權公使辛慈在發回國內的電報中寫到:“即便無法同華夏人結盟,也不能讓他們倒向協約國。華夏人對俄國的進攻,甚至是對日本的進攻,都能拖延敵人的腳步。”
不只德國,英法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注華夏的一舉一動。比起遠隔大洋的美國,華夏距離歐洲的位置“更近”。
“一旦華夏參戰,這個重新煥發活力的古老國家,很可能成為決定戰爭走向的關鍵。”
美國只有十萬出頭的常備軍,他們甚至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別說是操縱坦克和駕駛飛機,連滲透戰,彈幕徐進一類的戰術聽都沒聽說過。
他們只知道塹壕,只知道步槍,只知道方陣隊形,他們的頭上還戴著牛仔帽,他們對戰爭的樂觀情緒,就像美國政府那張奇怪的徵兵廣告一樣,讓歐洲人無法理解。
不過,他們的工業製造能力和大量的生力軍,完全可以“彌補”這一切的不足。
戰術不熟悉,可以訓練。
裝備落後,也不是問題。
英法等國需要的是美國的物資,美國製造的武器,和大量能充當“炮灰”的美國大兵。
別以為同為“白色人種”,彼此之間就會缺少算計,如果不是潘興將軍一力堅持美國軍隊要獨立作戰,恐怕這些被“正義”和“英雄主義”衝昏頭的美國牛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會成為歐洲人的炮灰。
就算如此,戰爭一開始,只經過短暫訓練,從沒見識過歐洲血腥戰場的美國牛仔,還是被慘烈的戰鬥和可怕的傷亡數字嚇到了。
比起眼前震耳欲聾的炮聲和隨時可能面臨的死亡,美國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簡直就像是在過家家。
華夏軍隊則不一樣,在歐洲人激烈廝殺時,華夏軍隊也在不停的出擊,打日本人,揍俄國人,還和東南亞的英法殖民地軍隊動過手。雖然殖民地軍隊多以菠蘿頭阿三為主力,可從指揮這些菠蘿頭進攻的英國軍官口中,還是能夠獲悉華夏軍隊的戰鬥力有多麼的強悍。
即便打個折扣,也要高上美國牛仔一截,更不用說被武裝起來的非洲人。
可惜,華夏政府對於歐戰的態度很明確,保持中立。就算近期這種態度出現了些許“動搖”,也依舊無法判斷華夏會倒向哪方。
於此同時,潛伏在海底的德國潛艇,再次開始了狩獵。
僅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德國潛艇出沒的海域,幾乎成了一片死亡之地,中立國開往協約國的商船數目一下銳減,只有美國等為數不多的國家還在堅持。
為了對抗德國潛艇,英國人用盡了辦法,q型船,水下聽音器,防潛網,組織巡邏艦在主航道上來回巡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