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頁)
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皎潔的象徵。
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1)
身份:南唐後主
死於:978年(終年42歲)
死因:被毒死
地點:河南開封孫唐李莊
評價:在中國曆代皇帝中,李煜是最有才華的文學家,他的詩詞藝術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雖然作為一個文學家是出類拔萃的,但作為一個國君他就顯得荒謬了。國破之前,李煜一直不知家國為何物,被擒至汴京後,所作的詞中才不合時宜地有了一些家國之感,卻因此換來了一杯毒酒。身份與興趣的錯位帶給他人生的悲劇。但也正是因為這悲劇,他的詞獲得了不朽的地位。
趙匡胤“陳橋兵變”做了皇帝后,開始陸續消滅割據政權,以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李煜面對宋的包圍之勢,不是積極備戰抵禦,而是主動削去唐號,改稱江南王。他接見宋的來使,不敢穿龍袍,只好穿紫袍。當宋發動進攻時,他急忙派使者去向趙匡胤哀求,說他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乞求緩兵。趙匡胤回答得很乾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975年冬,金陵城破,李煜率群臣肉袒跪拜投降。到了汴梁,李煜穿著白衣紗帽,向趙匡胤叩拜再三,得以苟全性命,被赦免無罪,封為“違命侯”。他從此過起了生不如死的屈辱生活。李煜去汴梁時,美貌絕倫的小周後跟著他,兩人相依為命,只求平安了。
趙匡胤去世後,李煜連階下囚的生活也無法繼續,因為宋太宗趙光義比趙匡胤更猜忌這個亡國之君。同樣失國投降的劉長能言善道,工於諂媚,在太宗面前曲意逢迎,所以太宗對他並無猜忌之意。而李煜就不一樣了,他只會拿著一支筆,吟風弄月,作幾首哀怨之詞,朝見太宗時,也是垂頭喪氣,並不開口。太宗於是認為他有怨恨,便暗中派了人監視他。
李煜在位時的宮女慶奴,在城破之時隱身民間,現已是宋廷鎮將的侍妾。她不忘舊主,帶了封信前來問候。李煜見信後,涕淚滂沱,便將心中的哀怨寫於信中,其中有“此中日夕只以淚眼洗面”一句。監視的人暗中報告太宗,太宗勃然變色道:“朕對待李煜,總算仁至義盡了,他還說‘此中日夕只以淚眼洗面’,這明明是心懷怨恨。”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的元宵佳節,各命婦依例應入宮恭賀,小周後也去了。然而自元宵節入宮數日都不見她回來,李煜在家中急得踱來踱去,唉聲嘆氣。一直到正月將盡,小周後才從宮中乘轎而歸。原來宋太宗早就對玉貌花容、蕙質蘭心的小周後垂涎三尺,這次便趁機把她留在了宮中,逼著她歌舞侍寢。小周後哪敢違抗,只能無奈地順從了太宗。此後,小周後便常被詔進宮中。每次進宮,李煜只能坐以待旦,以淚洗面,牽腸掛肚地等待妻子回來。小周後回來後,夫妻二人抱頭低聲痛哭。這是何等屈辱的生活!
又是一年七月七日,回想從前的繁華,再看眼下的淒涼,李煜不由得觸動愁腸,填了一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周後見後,對李煜說:“你又在這裡愁思悲吟了,現在雖然背時失勢,也須略略點綴,不可如此悲怨!況且隔牆有耳,你不過是懷思感舊,可外人聽了,便疑是心懷怨恨了。自古至今,以詩詞罹禍的,不知有多少。你我現處在荊天棘地中,萬不可再以筆墨招災惹禍了。”李煜嘆道:“國破家亡,觸處生愁,除了悲歌長吟,教我如何消遣呢?”小周後說:“你越說越不對了,時勢如此,也只能得過且過,隨遇而安,以度餘生。從前的事情,不要再想了。今天我備了幾樣小菜,一壺薄酒,且去痛飲一杯。”說完,拉著李煜直入房內。李煜見桌上的菜餚倒也精緻,便端起酒杯一飲而盡,道:“今日有酒今日醉,哪顧明朝是與非。我自來汴之後,將卿的歌喉也忘記了,今日偶填了兩闋詞,卿何不按譜循聲歌唱一回呢?”小周後說:“我久已不歌,喉澀得很,還是暢飲幾杯,不必唱了。”李煜哪裡肯依,小周後沒法,只得依譜循聲,低鬟斂袂,輕啟朱唇唱了起來,李煜則乘著酒興,親自吹笛相和。哪知這笛韻歌聲,早被監視的人,報知了太宗。
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2)
太宗看了李煜的詞,勃然大怒,說他“賊心不死,眷戀故園”。於是在李煜42歲生日那天賜了毒酒給李煜。李煜明知酒裡有毒,還是喝了下去,結束了自己亡國之君的生命旅程。
太宗佯裝剛剛知道李煜亡故,下詔贈李煜為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