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起,滿清的遺老遺少們紛紛逃亡,租界附近的房價也因此驟升不落。有好事者書一聯曰:“君在,臣何敢死?寇至,我則先逃。”
頭髮也大有文章
說起頭髮,《韓非子》中說:“古者披髮文身。”後來滿洲入主中原的時候,辮子成了是否效忠大清皇帝的象徵,在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嚴厲威脅下,人們莫敢不從,這就留下了蓄辮的習俗。1645年,順治皇帝發令“自今佈告以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官員不得遞奏論剃髮之事,否則“殺無赦”,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剃髮令”。文人墨客也以此為吟詠的物件,在當時廣為流傳著一副描寫剃髮蓄辮的對聯:
暮暮朝朝,洗洗刷刷剃剃。
停停歇歇,光光挖挖敲敲。
剃了發,只留頭頂的一撮,然後蓄辮子,而這條長長的辮子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梳了三百多年。在當時很多外國人的眼裡,民國的中國人是很奇特的,男人腦後拖著一根油膩膩的長長的髮辮。男人的髮辮和女人被裹得畸形的腳,成為當時最令人費解的標誌。
隨著大清王朝的滅亡,辮子這種陋習也被終結。武昌起義之後,剪辮子被看成是一些革命者與清王朝決裂的第一步。孫中山在1895年開始投身共和革命的時候就剪掉髮辮並且改變服飾。1903年魯迅在日本留學時,也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還照相留念,並題了一首憂國憂民的詩。黎元洪剪辮子的事情早已被傳為笑談。康有為是第一個正式向皇帝奏請斷髮剪辮的人。1898年夏,主張維新的康有為就大膽地向光緒皇帝提出斷髮易服主張。康有為極力主張剪辮,並且把剪辮提到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和變法維新強國的高度,還舉出了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皆先行斷髮易服”的例子。他請求光緒皇帝在變法之前斷髮易服以“振國民之精神”,然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全面實施變革。
溥儀聽莊士敦說辮子沒有好處,於是就想把辮子剪掉,旁人一聽皇帝要剪辮子,都嚇得不敢出聲,妃子和宮裡的師傅們苦苦相勸,但是溥儀還是親自動手把辮子剪掉了,後來還請了理髮師給自己理了一個有模有樣的“學生頭”。
應該說最為轟轟烈烈的剪辮子運動,是在1912年剛剛成立的民國政府專門發出二十九號公告,號令民眾一律剪辮之後開始的。那時候的大街小巷到處都張貼著“自起義始,各省響應,凡我同胞,一律剪辮”的告示。
一些有識之士早已剪去髮辮,並且勸告和動員他人剪辮。也有一部分墨守成規迂腐不堪的遺老遺少視髮辮為性命,唯恐剪去了會身遭不測。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景,一些人主動去剪辮子,一些人被迫被剪辮子,一些人躲藏起來,這場剪辮子運動在當時鬧得轟轟烈烈。
當時有一個叫樊樊山的名士,辛亥革命之後的年輕人總是喜歡穿洋裝,而樊樊山依然穿著大長袍子,就有人問他現在怎麼還穿著滿洲服呢,樊樊山反問道:“那你穿的是哪裡的服飾呢?”對方回答道:“我穿的是外國服啊。”樊樊山說:“我這也是外國服啊。”
那時候很多人在大街上游行,遊行隊裡的人都扛著掃帚和掃把。這個意思就是掃除遺風舊習,而這個舊習就是女孩子從小纏足,直到雙足畸形,男孩子留辮子。遊行的人邊走邊喊,說以後不給女孩子纏足了,男人也不要在蓄辮子了,因為辮子毫無用處。
一時間,失去辮子的中國人還有點難以適應這種變化,於是帽子開始時興起來了。久負盛名的盛錫福帽店就建立於1912年。當時盛錫福不分晝夜地大量趕製帽子卻仍然供不應求,社會風俗的變化之快,革命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時局的劇烈動盪,使大街小巷還出現了不少新奇的“景緻”。商家把掛在道路兩旁的招牌布幌中的“滿”字改成了“新”字,如“滿漢全席”、“滿漢茶食”改成了“新漢全席”、“新漢茶食”。
剪辮子大軍的運動盛況空前,但是其中也有不少人濫竽充數,在街上看到一個拖著辮子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哄而上。有的趁機敲詐勒索,有的渾水摸魚。而在公共租界的茶館店裡,設了一個義務剪髮會,還有富商自掏腰包,鼓勵市民前來剪辮——凡是自願剪去辮子的,非但分文不收,還奉送大肉面一碗,這樣來剪辮子的人摩肩接踵,整個茶館門前熙熙攘攘。到此,這條辮子終於被剪掉了。
艱難的起步
在上海市郊一幢西式小樓的書房裡,幾個胸懷大志的年輕人相聚在一起,他們滿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