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簷的,類似於宋軍戴的范陽笠兒,拋射的箭雨自上而下墜落,便被帽簷兒擋了下來。
大漢的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都允許裝備包含四肢在內的全身甲,同樣因為影響作戰的整體效率和嚴重增加單兵負載而被捨棄,僅配備保護軀幹部的板甲,不過靈活的四肢本來就不易被箭矢射中,即便射中箭矢的穿刺傷害不僅不容易威脅生命,及時處理連殘疾也很少留下。
能夠洞穿兩層鱗甲的箭矢,在漢軍盔甲上只能留下肉眼看不大分明的淺淺劃痕,缺乏保護的四肢受傷計程車兵數量極少。
能夠洞穿兩層鱗甲的長弓,對漢軍就像撓癢癢一樣,愛德華怔怔的看著這一幕,二十年訓練威爾士長弓兵,本想作為爭霸歐陸的資本,卻遇到這樣無情的打擊,他想仰天大叫,又想痛哭一場……
雖然不知道既生瑜何生亮的典故,英王愛德華也忍不住心頭懊喪:“仁慈的上帝呀,您給了我威爾士長弓,為什麼又給了漢軍這種堅固無比的盔甲?”
漢軍的盔甲並非上帝所賜,而是楚風技術革新的成果。
鱗甲和鎖子甲均由小鐵環或鐵片疊壓而成,具有分散受力的作用,當戰刀劈中時,沿刀口一溜的鐵片同時受力分擔開來,便能有效防禦;而遇到穿刺傷害鐵片連綴處就很容易被繃開,起不到保護作用。
譬如宋代步人甲,可算得上鱗甲技術的最高峰了,最高重量達到了驚人的七十斤,對刀劍劈砍的防禦力可謂驚人,但遇上了蒙古軍攢射照樣被射得滿頭包,就是因為技術上鱗甲對穿刺傷害的防禦不佳。
板甲就完全不同,它提供整體式的保護,就像一隻堅硬的烏龜殼,無論劈砍還是穿刺都能夠有效阻擋,內層的柔軟襯墊還能起到減震的效果,防禦力遠遠超過鱗甲、鎖子甲和札甲。
如果楚風沒有西征,歷史按照原來的軌跡繼續前行,先是在克雷西戰役中威爾士長弓手完勝了穿鎖子甲和鱗甲的法國重騎兵,再是百年戰爭後期整體式板甲逐漸發展到長弓無法洞穿的高度,法國就漸漸扳回了局勢。
(如果沒有整體式板甲,什麼聖女貞德都是浮雲,你還沒衝過去就被射成刺蝟了,還打個屁呀百年戰爭法國前期完敗,後期連戰連捷收復失地,從軍事技術上看就是長達一百年的長弓VS板甲
當然,長弓無法洞穿的板甲,又被火槍轟開,從而使長弓老祖宗英國人放棄它改用火槍,這就是後話了。
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管狀火器,也是中華老祖宗發明的……貓對長弓黨的碎碎念由來已久了,好些穿越文裡面都全國制霸了也不缺硝石硫磺還出現長弓的身影,我倒,咱們祖宗的火藥火炮不用,偏生去使英國長弓,崇洋媚外就到這種程度?嗯,此段不算字數)
不論愛德華的長弓兵多麼厲害,他們終究不能脫離地球上的基本物理定律,長弓發射的箭矢重量不過五十克,初速度也才六十米每秒,按照動能公式其離弦動能也就九十焦耳,受空氣阻力影響在空氣中飛行一段時間之後還要持續下降。
而漢軍所穿經過綜合熱處理工藝調質的中碳鋼裝甲,其防護力相當於均質低碳鋼板的一點五倍。漢軍制式裝備的胸甲厚度為一點五毫米,防護力等於二點二五毫米均質鋼裝甲板。
即使敵方武器以九十度垂直方向劈砍,擊穿它的殺傷動能也要超過二百五十焦耳。
長弓所射箭矢九十焦耳的離弦動能,和擊破漢軍盔甲所需的二百五十焦耳相差甚遠,這就註定了它無法對漢軍構成切實有效的威脅。
動能公式,是這一位面的基本規則,無論英王愛德華、教皇本尼迪克特,抑或成吉思汗鐵木真死而復生,神箭手哲別再起於地下,他們都無法修改這一規則。
楚風掌握了規則的力量,所以戰無不勝。
長弓無法穿透漢軍所穿的板甲,漢軍的步槍卻能高效的殺傷敵方。
十克的彈丸以每秒四百米的出膛速度,槍口動能達到了八百焦耳。
漢式步槍與英國長弓,八百焦耳比九十焦耳,這是跨越時代的差距,文明與野蠻的距離。
就算是羅圈甲、翎根甲這些聞名遐爾的盔甲,或者漢軍身穿的防護力居於同時代巔峰的板甲本身都無法抵擋高速飛行的步槍子彈,何況威爾士長弓手只穿著簡單的布甲或皮甲?
血花四濺,慘叫連連,可憐的長弓手們紛紛撲街。
英王愛德華目眥欲裂,辛苦訓練出來,準備用以爭霸歐陸的強力兵種就此失敗,他一千個一萬個不甘心。
不過他還想等等,因為不少長弓兵拉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