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聲藝術”是與“模擬藝術”相對的概念,既不是複製的作品,是真人表演和演唱的作品,而不是用任何電子製作的任何產品,因為電子時代的模擬能力將使一切模擬藝術變成垃圾,而有唯真人的現場表演藝術才會吸引更多的觀眾和讀者。因此,未來的藝術可能是歌劇、話劇、京劇的天下,這些農耕時代的優美藝術又會回到我們的生活之中,人們不再停留在家裡看碟或網上衝浪,人們對那種虛擬世界已經厭煩,而要到歌劇院、話劇院、京劇院去欣賞真聲藝術,去聽作家、詩人的朗誦。
讓電子之聲見鬼去吧。
2001年8月10日於北京東王莊
第11節 阿哲的歌與東方不敗的繡花針(1)
a。不識張信哲唐詩裡送別的名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被識顯然是一種幸運的事,被識是一劑無價的心理良藥。一個人能認識多少人,按照人的記憶能力來說,一萬個是沒有問題。但這種“認識”有時候只是字面上的,也就是說透過媒體來認識的。比如透過報紙、電視、電臺、網路等載體我們都認識了克林頓這位美國前總統,甚至能知道他的緋聞和私生活,但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真實的面貌是什麼樣的,並不是第一手掌握的,能見到克林頓並和克林頓相識的人(相識的基本要求是至少克林頓也知道他的名字)的是很少的。當然這並不妨礙我們認識克林頓。所謂知名度,就是指人們對一個名字的熟悉程度,也就是多少人知道你的名字。
在商業社會里,知名度可能是一筆財富,也可能是一筆資源,但知名度是可以造出來的。所謂虛榮,大約與知名度是分不開的。中國人初次見面,常說的客套話是“久仰久仰”,意即說是早就知道你的名字。如果對方說不認識,你心裡會有隱隱不快。人的淺薄的虛榮心往往因知名度而得到滿足。記得我第一次到江蘇作協去辦事的時候,一位我不認識的人叫出我的名字,我非常高興,對他充滿了好感,這種好感一直保持到現在,這位朋友後來因經濟問題莫名其妙地吃了官司,開庭時我到庭表示對他聲援,他也很感動。我到現在為止,還沒弄清他是怎麼認識我的。當然,也有誤解的之後產生隔閡的。一位青年作家找到我,聲稱看過我的很多評論,並說如何如何有影響,但過了不久,發現他根本沒看過我的文章,他陰差陽錯地把“二王對話”當成“二王之爭”,以至我覺得這位作家很虛,對他的小說至今也沒好感。認識不認識還會成為一種武器。有一次在文友的聚會上,一位出道不久的女作家遇上一位知名的評論家,我在一旁很熱心地介紹她和他,沒想到評論家說了實話,第一次聽說女作家的名字,要強的女作家隨之投桃報李說,沒聽說過這位評論家的大名。由於他和她的“以前”不相識,這頓晚宴吃得有些尷尬。其實,當晚在座的幾位作家事先也毫無印象,只不過裝作認識而已。但硬說不認識則不是蔑視就是無知。
今秋,北京工體開張信哲的個人演唱會,有朋友邀我去聽。我說,我不認識張信哲。朋友當即表示驚訝和不快,你怎麼不認識張信哲呢?太有名了!大歌星!我說香港的歌星我知道得很少。朋友說,阿哲是臺灣的,不是香港的。我說,怎麼那麼親切,好像阿哲是你老弟似的。朋友說,阿哲就是阿哲,大家都這麼叫。張信哲何許人也,對我來說很顯然。我知道有張承志、張偉、張抗抗、張辛欣、張梅、張欣這樣一些張姓作家,港臺的流行歌手還知道有一個叫張惠妹的女孩子,她是“雪碧”的形象大使,因為在臺灣唱了不該唱的歌在大陸被封殺了。後來我查了一些資料,張信哲果然是大歌星,有一家網站的頁面上,用“全世界的哲迷聯合起來,讓真愛不再遠離”這樣《共產黨宣言》裡的句式來做廣告詞,是男性歌手人氣最旺的。《北京晚報》報道這次演出,說是張信哲為北京的防沙綠化做公益演出,演出之前,中國綠化基金會還授予張信哲“綠色大使”稱號,張信哲也專程到昌平縣的太平莊村,親手植下了一棵愛心樹。
我問朋友張信哲為什麼這麼受人歡迎?
他是情歌王子。他沒有緋聞,在娛樂圈幾乎是完人。朋友回答我。這並不能動員我去看他的演唱會,情歌唱得好,華語裡面有超過王洛賓的嗎?不,阿哲的嗓音太另類了。太特別了。
想想人家為了北京的綠化大老遠地來做公益演出,我本身對環境保護有天然的熱愛,加之朋友用太另類、太特別來形容張信哲的歌聲,我帶著幾分好奇便去工體看阿哲的“個演”了。
b。誰的歌聲在飛
北京的交通恐怕用李白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