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增長了二千萬,達到八千多萬。現在歐美髮達國家平均人口壽命普遍在80歲以上,也就是說,在十年後,美國60歲以上的人口將會突破一億。美國自1970年以來,十年間平均人口增長率在10%左右。據此估算,2020年,美國的人口大概在3億5千萬,其中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5%。這在福利保障相對比較完善的美國,養老、醫療費用將是一筆巨大的開支,也是為之前的“人口紅利”埋單。
數量眾多的人口是美國做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消費國的基礎,人口總量的減少和人口的老齡化,會使經濟增長放緩漲甚至衰退,進而削弱它在全球的影響力。為了應對這些危機,美國主要透過移民來調整人口年齡結構,避免人口老齡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出現的“嬰兒潮”(babybomb)改變了美國人口年齡結構,帶動了戰後地產行業、汽車行業的繁榮(注:美國戰後經濟的繁榮另外一個因素是不斷上漲的軍事開支),促進了經濟的高速增長——1965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7191億美元(掛鉤2005年美元購買力),至1981年美國的31268億美元。1980年後,美國的經濟增長遇到瓶頸,再加上受日本、西歐等國家的競爭,出現長期的貿易逆差,經濟增長開始放緩,在全球的影響力也開始變弱。這個時候吸收移民的數量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1980——1989年吸引的移民數量比上一個十年增長了46。99%,1990年——1999年,增長了56。55%。同樣的事情在2008年後又發生了,在次債危機後美國又放低了移民的門檻,因為移民帶來的消費在增加美國就業和改善美國資產負債表方面具有相當顯著的作用(美國2008年次債危機救市政策分析詳見第三章“日元國際化”部分)。所以,這種現象的出現絕對不是單純的巧合,在美國高移民門檻下,大量的移民帶來了鉅額的資本和人力資源,可以彌補了美國實力的衰退,為美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樣位居發達國家的日本社會,在進入老齡化後,雖然鼓勵生育,但是成效並不大,它又嚴格的限制移民,造成內需疲軟,在日本經濟失落的十年中,一直依靠政府大規模投資基礎建設來維持國內經濟。
美國蘭德公司2008年發表了《美國的科學技術競爭力》報告,指出美國是移民的受益國。報告說:美國科技隊伍的擴大多數來自外國出身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曾經在美國學習或者在本國完成學業後移民到美國。美國是外國科技人員流入的受益者。自1980年以來外國人已經幫助美國科技就業以每年平均4。2%的水平迅速增長,而美國本土的科技畢業生數量每年平均只增長1。5%。外國出身的科技人員在美國就業有助於控制科技領域工?的上升,降低研發成本,同時也使美國減少了教育經費。大約有70%的外籍博士學位獲得者在美國至少服務兩年,而20世紀50年代這個比例是50%。高科技移民的流入為美國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當代美國經濟P12)依中國留學生為例,中國留美攻讀科學和工程的博士生有兩大特點,一是人數多,2002年美國招收攻讀科學或工程博士學位的外國留學生有7850人,其中中國留學生2139人,約佔美國攻讀此類博士學位外國留學生的27%,人數排在第一位。二是畢業後回國的比例低,2002年在美國獲得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的中國研究生,2007年回國的比例是8%,仍留在美國的比例是92%。遠遠高於世界各國此類學生畢業後回國比例38%、留在美國62%的比例。我們看一下從1987年至2002年,在美國獲得理工科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在畢業5年後回國的情況。1987年獲得理工科博士學位中國留學生到1992年仍留在美國的人數比例是65%,也就是說1987年在美國畢業的理工科博士生到1992年最多有35%回到了中國。1990年獲得理工科博士學位中國留學生到1995年仍留在美國的人數比例是88%,1992年獲得理工科博士學位中國留學生到1997年仍留在美國的人數比例是92%,1994年獲得理工科博士學位中國留學生到1999年仍留在美國的人數比例是91%,1996年獲得理工科博士學位中國留學生到2001年仍留在美國的人數比例是96%,1998年獲得理工科博士學位中國留學生到2003年仍留在美國的人數比例是90%,2000年獲得理工科博士學位中國留學生到2005年仍留在美國的人數比例是92%。'資料來源:中國留美理工博士為何不回國?喬磊。bw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