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口多等特點,這和中國國情密不可分。美國農業擁有規模化等諸多優勢,我們可以繞開它的優勢,和它的短板進行競爭。比如世界上多數國家對美國轉基因農作物都存在著不同的貿易壁壘,中國可以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如有機農業)來和它競爭。(詳見後面章節“集散式農業發展之路有例子)”。
工業
十年間,中國的第二產業產值從2000年的約4。56萬億人民幣上升到2010年的約18。65萬億,增長了4倍。究其原因有很多,比如2001年加入WTO為“中國製造”開啟了一個廣闊的國際市場、中國擁有豐富而又廉價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國外資本在弱勢美元背景下對中國投資的增加、易於採納的技術帶來生產力的提高等,在政府鼓勵出口政策引導下,中國製造行銷七大洲四大洋,也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
相較於中國製造的快速成長,美國本土的製造業看起來競爭力似乎越來越小,2010年美國第二產業產值換算成人民幣(按1美元兌6。6227匯率計算,匯率來自中國外匯管理局2012年12月31日報價)約為15。89萬億元,比中國第二產業產值少了約15%,說它“產業空心化”似乎並不為過。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從美國製造業就業人口絕對數字看,美國製造業勞工隊伍從2000年的1964萬人下降到2008年的1590萬人和2009年的1420萬人,十年間減少了544萬人,佔總就業人數的比例由14。35%下降到10。15%。'資料來源:美國統計摘要2011年laborforce。pdftable619'但從另一方面,製造業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提升,從2010年美國統計部門提供的資料看,1990年美國製造業創造的實際GDP是14262億美元,2008年是15743億美元,18年增長了1481億美元,上升10。4%,同時期美國企業部門年均勞動生產率(人時/產量)的增長幅度為2。3%,其中非農企業年均增長率為2。2%,而製造業為3。7%。'當代美國經濟p122'美國透過提高生產效率,逐步的縮小廉價“中國製造”對本國產業帶來的影響,低的生產要素成本帶來的製造優勢一旦不復存在,廉價的中國製造和美國製造的差距將會加大。
'關於美國生產效率的另一例證:里昂惕夫在1953年的論文中,透過投入產出表,對1947年美國200個行業的出口貨物和進口替代貨物生產所需的勞動量和資本量進行比較分析,發現美國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而進口資本密集型商品。這與要素稟賦理論相悖,因為人們公認美國是資本最為豐裕的國家。里昂惕夫本人認為悖論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各國勞動生產率並不相同,美國工人的生產率約為其他國家的3倍,故在計算美國工人人數時,必須將實際人數乘以3。這樣美國就成了勞動力豐富而資本相對短缺的國家,因而出口以勞動密集產品為主,進口則以資本密集產品為主'//太久遠,可以刪除。
另一方面剛才已經提到,中國經濟能夠快速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在弱勢美元背景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從2000年到2010年實際利用外資達7407。48億美元,如果從1979年算起,到2010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10483。81億美元'1979年到2009年資料來自《中國經濟鑑2010》,2010年資料摘自新聞,這裡面應該存在著一些披著外資“馬甲”的民間資本,主要在於過往中國政府給予外資很多優惠'。除了資本外,大規模的外國直接投資還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等,快速的推動了中國產業的工業化,但也使中國產業呈現出高度外資化的局面(見下表〃1999—2008年外資對我國工業的市場控制度〃),其中有些為國民經濟貢獻度比較高的產業外資的市場控制率更高(見下表“外資對中國部分產業市場控制情況”)。中國的外貿業長期來一枝獨秀,是中國加入WTO後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透過對出口資料的調查,外資產品在這方面的出口比率更高,見下表(外企出口金額及其比例)。
國際間的勞動專業化和分工促使發達國家把生產基地和邊際產業(注:邊際產業由日本的產業經濟學家小島清提出,包含雙重含義,即它在投資國的地位處於產業比較優勢的下層,而在東道國其地位是處於比較優勢的上層。投資國透過“邊際產業”轉移可以為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條件,這些產業轉移到國外後可以充分利用東道國的比較優勢重新發揮它對國內經濟的積極作用)轉移到中國,但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