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粉墨登場笙管濃”,人活在這個世間,乃至一切萬有活在這個世間,都是在唱戲。宇宙本來是個大舞臺,我們不過是大舞臺裡跑龍套,搖旗吶喊的一批人。大家打扮一下粉墨上場,音樂也很鬧熱。但是這個戲臺也分內外兩層,前臺很熱鬧,一回到後臺,把臉一洗衣服一脫,我還是我。除了前後臺,還有個外臺。
“誰知檻外雪花重”,這是我當時在峨嵋山實在的境界,如果我們自己瞭解了,就知道一切都在演戲。像峨嵋山那個地方,到了冬天是白茫茫一片雪的世界,那個也是在演戲。當我們覺得戲的人生沒有意思,去修道打坐,一切皆空,清清淨淨的那個境界,認為比人生高明得多,認為已經悟道了,你不要忘記,你那個還是在演戲。你那個時候在演什麼戲?說一句笑話,你是在演和尚戲,出家的戲。心境已經出家了嘛!一切皆空,現在只有這個最好!這個還是戲。不過這個戲不同,窗檻外一片清涼,雪花萬朵的一個戲。你不要被這個色相迷住了,假使被這個清淨色相迷住了,永遠不能成道。
所以明代禪宗憨山大師就講:“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廉下轉身難。”一個人學佛處處都是障礙,等於滿地荊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荊棘叢中下腳非常困難,但是一個決心修道的人,並不覺得太困難,充其量滿身被刺破而已!最難的是什麼呢?月明廉下轉身難。到了完全忘我、忘身,證得了空的一面,清清淨淨的時候,叫你不要入定,不要入清淨的境界,而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進入這個苦海茫茫中來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難的,做不到的。所以小乘的大阿羅漢果證得了,清淨境界證得了,淨土的境界到達了,在大乘戒律上是犯戒的,那是耽著禪定,功德不能圓滿。憨山大師這兩句話就是警告,到那個時候再想回轉來就很難了,也許一墮落就是八萬四千大劫。因為在這個清淨境界進入羅漢大定,要很長的劫數里都不肯出定。
“推窗窺見清涼界”,不肯出定不是究竟,菩提後得智根本還沒有影子,還沒有看見,自己只見到清淨法身一面,沒有見到法身起用的一面。如果我們在清淨的境界裡再轉一下,開啟窗子看看這個天地,“明月蘆花不定蹤”,世界上沒有那一處不清涼,到處都是淨土,地獄裡頭都是淨土。真瞭解了法身,此身真到達了徹底的無住、無相、無願、空的境界,無往而不利,在煩惱中即是菩提。假使貪著了清淨的一面,菩提也即成煩惱,就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
懸崖撒手
上一次二十六品批駁不能著相觀的道理,我們提到為什麼後世禪宗採用金剛經作為禪宗的藍本,就因為它教育方法的原故。你看佛的教育方法,反正你這樣說不對,那樣說不對,正說不對,反說也不對,你說不對的更不對,你說對的還是不對,最後怎麼樣對?你的才是對,不是佛的才是對。所以全部的金剛經,是教我們所謂祖師們四個字,“自悟自肯”。要真正悟到般若的體相,自己肯定;所謂禪宗祖師的話,“懸崖撤手,自肯承當”,這是說參禪的。
現在一般學禪學的特別要小心啊!禪宗為什麼特別叫做“禪”字,它同禪定兩個配起來,不可以分離,沒有禪定做基礎不談禪宗。要戒定慧到達了最高處,等於普通人在萬丈懸崖頂上站著,撒手跳下去,這個跳下去你還有命嗎?懸崖撤手,你要自肯承當跳下來,最高明處到達了最平凡處。
要怎麼樣到達這個境界呢?不是理解到了就行,“絕後再蘇”,要大死一番,當然不是吃安眠藥的大死,是要你下一番功夫,大死一番再醒過來。所謂大徹大悟“欺君不得”,這個東西不是嘴巴上講理論,不能騙人的。假使說騙人騙自己說悟了,今天悟了明天靠不住的,那不是解脫的究竟;所以必須要切實下一番功夫。金剛經的教育手法,就是這個路線,佛對於須菩提的教育,四面八方圍過來打,你講這樣也不對,講那樣也不對,把他圍得頭都昏了,就是要他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成佛見道不能依賴他力,只有自己站起來,要你自己真是絕後再蘇,然後才成佛。當然其中先要經過懸崖撤手,懸崖撒手是什麼都丟光,不但人世間的一切都丟掉,連佛法也丟掉。一個人在高空撒手跳下來,什麼都沒有,一切都丟得乾乾淨淨,然後才能見到法身。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