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應該堅持內線作戰,在根據地內擊破敵人的“圍剿”。
大多數地方幹部贊同沈澤民的觀點。軍隊幹部與地方幹部展開激烈爭論,由於出席會議的軍隊負責人居多,會上轉移外線的觀點佔據上風。
蔡申熙是鄂豫皖軍事委員會參謀長,是全區重大軍事計劃的起草人,同時,他高人一籌的戰略眼光也贏得了全體同事的信任,他的觀點舉足輕重。兩派許多申辯和反詰都是衝著他去的,大家希望爭取到他這關鍵的“一票”。
但是,在整個爭論過程中,蔡申熙都保持著緘默。
張國燾催促道:“別隻帶耳朵不帶嘴巴,你也說說。”
“要說的我幾個月前就說了,現在還說什麼?”蔡申熙冷冷地回了一句。
經他這麼一提,巨頭們驀然記起他三個月前關於“另覓退路”的提議。言猶在耳,而戰場形勢卻是天淵之別。
張國燾自知理屈,為了解圍,也顧不上計較他的態度,紅著臉再次催促道:“你再跟大家說說,座中還有許多人沒有聽過你的高見。”
“我的意見早在三個月之前就提交軍事委員會了,四個字:向西轉移。”蔡申熙解釋道:“請大家平心靜氣地想一想,鄂豫皖蘇區本來空間就十分狹小,迴旋餘地有限,現在主要據點丟失,交通要道被佔,中心區一下子湧進了幾十萬敵軍,我們多達數萬人的紅軍如何運動得開?當今之計,惟有向外線轉移,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向外線轉移的最佳方向不是東出,而是西進,潛太地區不如京漢鐵路以西的應山、隨縣、棗陽一帶有利。根據我前期調查的情況,那裡有黨的組織基礎,賀龍領導的紅三軍也在那裡活動過,那裡地處鄂、豫、川、陝四省邊界,南靠桐柏山,地形條件比較有利。”
軍隊和地方幹部被蔡申熙說服了,放棄了東出潛太或堅守內線的主張,同意經英山轉往黃麻老區,然後留一部分部隊保衛根據地,主力向西轉移。
紅四方面軍經羅田、團陂、新洲,轉回黃安地區。10月9日,蔡申熙在河口戰鬥中中彈,翌晨犧牲。這是對紅四方面軍的又一個沉重打擊。在鄂豫皖軍委會中,蔡申熙負責謀劃和起草軍事戰略,早在四次反“圍剿”前他就開始考慮紅軍進退兩種方案,他是最早提出形勢不利紅四方面軍應該朝西撤退的高階幹部,為此他積極與各戰略區域的紅軍聯絡,派人收集情報、佈設秘密據點。他去世造成的被動情形後來顯露在紅軍的西征之中。
10月10日,鄂豫皖蘇區的主要領導人圍坐河口黃柴畈一家農戶的油燈下,討論紅軍的軍事方針。會上出現了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一方是以張國燾為代表,鑑於根據地中心區域被敵重兵佔領,紅軍幾次與敵作戰都未能扭轉局勢,迴旋餘地很小,提出主動跳出包圍圈。省委書記沈澤民堅決反對跳出去的意見,他主張留下來繼續堅持游擊戰爭,等待時機。爭論的結果是,留下部分武裝,由沈澤民領導,堅持蘇區游擊戰爭;方面軍總部率主力跳出蘇區,到平漢線以西活動。
11日,紅四方面軍第十師、第十一師、第十二師、第七十三師和少共國際團共2萬餘人踏上了西征之路。這些戰士啟程時只是把它視為一次普通的行軍,就像他們往常的遷移一樣,他們沒有想到這就是後來令世界為之震撼的長征。這2萬人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沒有再活著回到生養他們的故鄉——鄂豫皖蘇區。
西征入川(1)
西征途中危機重重,存亡絕續繫於一線。張國燾幾次提出解散部隊,徐向前怒斥他:“一到關鍵時候就拉稀!”漫川關血戰,紅四方面軍硬是用二千壯士的頭顱撞開了一道缺口,勇冠三軍的驍將韓亮臣、許世友一死一傷,鮮血將整個山谷重新漿洗了一遍。
西征是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它在四方面軍統帥心中大相徑庭。
張國燾想到的是遷徙。他認為鄂豫皖蘇區南北有淮河、長江兩條天塹,東西有平漢、津浦兩條鐵路,這兩河兩路形如一個井字,枷住根據地和紅軍,便於國民黨運兵,不利於紅軍發展:“梁園雖好,但不是久留之地。”張國燾打定主意另覓家園。
他的這種觀點後來得到了部分指揮員的認同。李先念在回答撤出鄂豫皖是否正確時說:
有人說,退出鄂豫皖不對,我看不退也不行,是被逼出來的。自古有語,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蔣介石怎麼能讓我們那麼多人在他跟前革命?第四次“圍剿”他親自到武漢坐鎮,是專門對付鄂豫皖的。當時蔣介石已經統一了江蘇、浙江、安徽,我們打了嶽維峻,他又統一了河南,統一了湖北。所以說,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