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領導麼?你管我呢?
過陣子明白點的時候,臊眉搭眼再去問他:“人怎麼才能寬容呢?”
他說:“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
後來我做節目,常想起這句“你理解嗎”,才明白他的用意——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有這樣一個心理的定位,採訪的姿態上也會有些變化。
採訪鎮坪的林業局局長時,問他對媒體的疑問怎麼看。他說:“我們不想他們怎麼想的,野生華南虎在鎮坪的存在不容置疑。”
我說:“覃局長,我們都非常願意相信華南虎在鎮坪存在。只是我們知道在國際上認定物種的存在,需要有幾個前提條件,首先是要發現活體,其次是發現屍體,要有影像資料,然後是有研究者的目擊。”
他愣了一下說:“關於你說的這幾點我確實還不知道。”
換作以前我可能會問:“您是林業局局長,連這個也不知道嗎?”把他堵在牆角,微笑看著他。現在覺得,一個五萬人的山區縣城,一個剛剛從黨校校長調來當上林業局局長的人,不瞭解此類專業的知識也是有可能的,最重要的不是“你怎麼能不知道”,而是“那麼現在你知道了,怎麼面對”。
覃局長仍然說:“華南虎的存在不容置疑。”
如果以前,我可能會再逼一下,“但是公眾有質疑的權利”,但現在我的目的不在透過一段採訪,將某人推向極端或者讓他難堪。我問他:“在這樣重大的科學結論上,是否應該更嚴肅更科學更有所保留比較好,而不是不容置疑?”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在採訪中有與對方討論的心態,因為我漸漸知道,有時偏見的造成是利益和庇護,也有無知和矇昧。媒體重要的是呈現出判斷事物應有的思維方法,而不是讓一個人成為公敵。
但不管怎麼問,覃局長的回答仍然是:“當然要科學,但我認為不容置疑。”
“不容置疑”這個詞,他重複了三遍。
我想了想,換了一個問法:“那您的依據是什麼?”
他說:“拍這個照片之前,專家組作過報告,說我們這兒是有華南虎的,所以總有人會拍到,不是周正龍就是李正龍、王正龍。”
二〇〇七年七月六日,陝西省林業廳曾組織專家對二〇〇六年牽頭實施的《陝西華南虎調查報告》進行評審,專家們認定鎮坪縣仍有華南虎生存,只需要影像資料為證,就能申報建立華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好吧,那就採訪專家組。
專家組的王廷正組長在西安,他七十多歲了,高校教授,說當時論證會就在西安召開,專家沒有去鎮坪當地調查,鑑定的依據是省華南虎調查隊提供的疑似華南虎的腳印、虎爪印,以及當地群眾的反映。尋找這些腳印和虎爪印時有三位群眾作出了突出貢獻,三人中有周正龍。他被通報表彰,獎了一千元,採訪中他說過:“縣領導來過我家,鼓勵我如果將來能拍到華南虎照片,可以獎勵我一百萬。”
鎮坪縣領導曾經拿這些腳印找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謝焱教授做過鑑定,我們電話採訪謝教授,她說當時已經明確告知對方,都是一些靈長類、熊類的腳印:“我們在東北地區有很多經驗,能夠非常明確地判斷,那個確實不是老虎腳印,老虎的腳印基本上是一個圓形的。”
王組長堅持這是老虎的腳印。
我在網上査詢過他的學術背景,他專業研究齧齒類動物,搜尋引擎查詢他所發表的論文,主要有《豫西黃土高原農作區鼠類群落動態》、《棕色田鼠種群年齡的研究》,我問:“您有沒有發表過關於華南虎的論文?”
“我沒寫這個。”
“您有沒有在華南虎的基地作過專項研究?”
“沒有。”
“就是說您是在沒有研究過華南虎,也沒有實地考察的情況下,作出這個地方有華南虎的判斷的?”
“只能是,根據我搞動物分類學,這個角度上我認為它應該是華南虎。”
我們還査詢了其他幾位參與論證會專家的專業背景,發現都沒有大型獸類的研究方向。
“您是研究田鼠的,劉教授主要是研究金絲猴的,還有一位許教授主要是研究魚的?”
“對。”
“聽上去這些跟華南虎差距都挺大的。”
“人家要開鑑定會了,省上沒有研究這個的,他只能是找動物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