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 (第3/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話,問她人們傳說她“下海”的事情,問她們全家辦的“快樂影視公司”,問她為自己喜劇明星的兒子寫的劇本,問她近年發表的長篇“環保”小說《死河》(1993年,海峽文藝出版社)。她的答覆是:這一切都顧不上了,只在家裡救死扶傷。說得很快很輕,生怕打擾了病人。我也就掛上了電話。這電話號碼是保密的。她新居的地址也保密。
在《人到老年》的單行本里人甚容在自己的照片下面寫著:“在她門個輕的人生辭典上沒有'老'這個字!”這句話摘自本書的最後一書。三個穿連衣裙的女大學生站在隔開北海和中南海的古老的九孔橋上,像三個精靈,唱著《紅莓花兒》,沐浴著五十年代夏夜的月光。她們認為“老”是不可望不可即的遠方,是她們根本無法達到的境地。
但在《散淡的人》的結尾,楊子豐高聲說道:“我不要童年,不要青春,我願意一生下來就是老年”。
這兩句話,哪一句屬於諶容?
1995。1。25
注:
本文所談作品未註明出處者均見以下作品集:《諶容小說選》北京出版社1981年出版;《諶容集》(中篇)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出版;《懶得離婚》(中短篇小說集)華藝出版社1991年出版;《諶容》(中短篇小說·散文雜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張潔
王緋
張潔1937年生於北京。隨母親而不是隨父親的祖籍為遼寧撫順章黨區下哈達村。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為國家一級作家,並被國務院授予有特殊貢獻的作家。她是中國第一個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項國家獎的作家,並獲1989年度義大利馬拉帕蒂國際文學獎。1992年2月被美國文學藝術院選舉為該院榮譽院士。作品被譯為英、法、德、俄、丹麥、挪威、瑞典、芬蘭、荷蘭、義大利等十多種語言,近30部譯本。
張潔:轉型世界感
——一種文學年齡的斷想
沃林格認為,決定藝術活動的“藝術意志”來自於人的日常應世觀物所形成的世界態度,即來自於人面對世界所形成的心理態度。沃林格把這種態度界定為“世界感”,指出它所包括的人對世界的感受、印象以及看法等主觀內容,並將其歸結為客體物件的派生,一旦“世界感”內在地轉化成“藝術意志”時,它便會在藝術活動中得到外在顯現,“世界感的各種內容就像在民族的神譜上被髮見一樣,同樣也在藝術風格的發展中被見出”。
女性的世界感是雙性的,表現為以純然女性的眼光和麵目觀物應世所形成的心理態度和作為普泛意義的人的身分面對世界所形成的心理態度的複雜融合。女性的世界感制約著女性的藝術意志,不僅構成了女性創作風格的內化和外化的雙重特徵——即我所歸納的在純然女性眼光的觀照下,作為對婦女自我世界的開拓和女性心靈外化的女性文學的第一世界,以及與之相聯絡的內向性女性文學批評;由中性眼光觀照社會生活,在藝術表現上超越婦女意識、婦女的感情和生活,旨在創造一種不分性別的小說文化的女性文學的第二世界,和與此相適應的外向性女性文學批評——還會因著女性世界感的變化,驅動其風格形態轉型,並賦予這種轉型獨特的認識價值。而這樣的認識價值只有在女性的閱讀期待視野中才能得到充分揭示。
在這裡,張潔也許是一個最好的研究物件。
你讀《他有什麼病》,讀《魚餌》和《橫過馬路》,再讀《只有一個太陽》,會為張潔風格形態的轉型吃驚。很難相信,一個曾經寫了《從森林裡來的孩子》、《愛是不能忘記的》、《祖母綠》,而給人以強烈的古典主義印象的張潔,一個曾經寫了《誰生活得更美好》、《方舟》、《沉重的翅膀》而給人以正統的現實主義印象的張潔,竟能那麼徹底地反叛自己骨子裡的詩情與崇尚,如此迅捷地從古典理想主義跌入冷峻的現實主義,繼而轉向現代主義。似乎還沒有哪一位當代作家,特別是女作家像張潔這樣從唯美走向市五,在極其明快的風格變換中顯示出自己的文學年齡,彷彿從文學的少女時代一下子跨入成年時代,又迎來文學的更年期。
張潔是個謎。風格形態的轉型僅僅是表面現象,它的背後藏著值得探究的東西。
破譯張潔的轉型之謎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一
張潔擁抱著關切著懷疑著冷視著的無疑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給予我們大家太多希冀太多誘惑太多疑慮太多失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