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劍飛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香港的超級市場發育較日本要晚10年,這是因為香港的勞務工資水平相當於日本10年前的水平。1970年,後來屬英資怡和系的牛奶公司開設了香港第一間超級市場,連鎖店統一商號為“惠康”。1973年,後來屬於華資長實系的黃埔集團屈臣氏,也闖入超級市場領域,開辦了第一間百佳連鎖店。到八佰伴來香港發展時,惠康有98間連鎖店,百佳有87間,而屈臣氏本身也有約40間。全香港有大小超級市場約550間。
和田一夫來香港考察時,發現幾乎所有的較大規模的百貨超市,都集中在港島、九龍的老城區。
香港零售市場競爭激烈,服務水平都比較高。和田一夫認為,它們在熱情、周到方面,與日本的商店還有一定的差距。
當時已有幾家日本百貨公司在香港經營,對香港零售業的衝擊還不大,未構成災難性威脅。最早的一家是大丸百貨公司,由大丸與香港華資張玉良合辦,各佔51%和49%股權,地點在最旺的銅鑼灣,該店於1960年11月3日開業。此後,空檔長達10多年。
1973年9月27日,伊勢丹百貨在九龍尖沙咀開業;1975年4月2日松坂屋在銅鑼灣開業。進入80O年代形成一個小高潮,1981年8月26日,三越在銅鑼灣開設分店,店鋪面積竟達11000平方米;同年9月21日,松坂屋在金鐘開設香港第2號分店;1982年6月1日,東急百貨在香港旅遊商業中心尖沙咀也正式開張營業。
同年9月,由英國首相訪華引發香港信心危機,日本百貨商開始裹足不前。
和田一夫在籌備階段,數次赴香港。考察日本的同行,也是他來港的一大目的。他原來就對這些本國的同行瞭如指掌,又發現它們來香港後市場定位和經營策略基本沒變。它們都經營中高檔百貨,並且,都在港島、九龍的商業旺地。
和田一夫再次以“間隙理論”進行策劃、決斷。必須迴避競爭激烈的地區,到相對薄弱的地方進行發展。
他把目標投向新市鎮。
香港的新市鎮都在原屬“鄉下地方”的新界。
新市鎮的建設,是香港政府為減少市區人口、地皮、房屋、交通的壓力,於1972年開始進行的。最初是屯門、荃灣、沙田3個,80年代擴增到8個。和田一夫去時,沙田正在大興土木,至90年代沙田仍在建設之中。
沙田的地理位置優越,處於九龍市區北面,走隧道穿過獅子山僅2公里路程。沙田有大型住宅區、工業區、中心街區。中心街區在九龍至廣州的鐵路兩側,內有大型商場大廈、巴士站、大會堂、酒店等,行人在區內可完全與車輛隔離,人行天橋四通八達。沙田還有香港中文大學等4所院校,計劃設立53所中學和47所小學。當時人口約30萬,到本世紀末規劃人口為75萬。
以其氣派,沙田完全是一座中等規模的新型城市,它與老城區比,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擁有大片的綠化面積。
那座面積10萬平方米、層疊式的商場大廈——新城市廣場,是新鴻基地產興建的出租物業。大廈內僅小型戲院就有6間。由於當時處於地產樓市低潮,租價較低,承租的商家不算踴躍。有八佰伴這樣的日本財團肯來沙田發展,新地集團主席郭得勝正求之不得,這樣可以帶旺整座出租物業。
於是,八佰伴以每平方英尺(摺合0。0929平方米)不及10港元的優惠租價,承租下大廈共四層約10900平方米鋪位,租約一簽就是10年,每月租金僅170萬港元,算是便宜之極。論面積僅次於三越公司的分店面積。
據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陳啟銘回憶,“1983年展開招租活動時,我們覺得如此大的商場,必須有一個大型百貨集團,租用數十萬平方英尺的樓面,才能令這個商場(出租)經營成功有望。在一家日資銀行幫手安排下,我到日本去與10多家百貨公司會面,見過不下10家百貨集團。”
由於中英談判,香港前景不明朗,那些日本大百貨公司都裹足不前。只有八佰伴的反應是積極的,結果達成協約。陳啟銘說:如果不是八佰伴,“日資百貨來港的速度,恐怕不會像目前(指90年代)這麼快。”
正當八佰伴進行開業前的籌備工作,傳來了好訊息。
1984年9月26日,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宣告”在北京草簽。宣告強調,香港現有的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香港股市立即回升,各業出現一派興旺的景象。當然,物業租金水平也會高漲,但在此之前,八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