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臣都保持了沉默,也無法阻擋官員們投機的熱情。一時間,眾人如同吃了興奮劑一樣,奏章雪片般的遞了上來。除了極少數大臣上書反對外,眾口一辭的勸進。
善於揣摩上意的地方官員,也紛紛上報了祥瑞。鐵樹開花,靈芝仙草,百鳥朝鳳,上百斤的巨瓜,很大的穀穗,甚至一棵麥子上長了倆癟穀穗,都被當成祥瑞報了上來。適逢海外于闐國獻上了兩頭大象,眾人異口同聲“天命所歸,丞相你就從了吧”,令張涵哭笑不得。
形勢逼人強,張涵起家征戰,都是以張家子弟為骨幹,他親自培養出來的,完全忠心於張涵自己——私下裡,張涵的嫡系重臣和軍中大將們,或隱晦,或直接的,都徵詢過張涵的看法了。現在,這一派勢力在軍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在朝中也佔了半壁江山。而廣泛開辦的學校,也使人才源源不斷的湧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輿論,還是其他部曲,都很難左右張涵。也就是說,張涵眼下完全可以隨心所欲。
張涵苦心經營了這麼些年,難道會不想稱帝嗎?
沒有任何人會相信!
自認把準了張涵的脈,朝臣們就算不企盼著擁立之功,也不會希望被人認為是保皇派。他們不是張涵的嫡系,此時此刻不表明立場,何時才能入的了張涵的眼中。反正,不想升官者,便不是好官,眾人升官的心思都像火炭似的。
建安三年的春節,便在紛紛擾擾中度過了,張涵照例放了很多煙花,信都人習慣了煙花的絢爛,卻沒有去年那麼瘋狂了。
春三月,駐紮在荊、楊二州的張軍準備就緒,張涵召士変兄弟入朝。士変聽從了命令,合族遷往信都。
第三卷 第九十章 篡漢
建安三年春,幾場淋漓的小雨一過,信都郊外的小草便密密的冒出頭來。道路兩旁的大樹上,也悄悄生出了幾許新綠來。士大夫們的心裡也和長了草似的。朝堂上的大人們多次上書,地方上的守牧們也都陸續表了態,勸進的勸進,保皇的保皇。前者人多勢眾,卻不怎麼合乎先賢的教誨;後者寥寥無幾,卻理直氣壯。雙方互相攻訐不休,甚至發生了幾起真人PK。可事件的中心人物:大漢國丞相、大將軍張涵。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每日照常處理事務,如同沒事人一樣,如何不叫眾人心焦。
四月十三,又是休沐日,官員放假,衙門不辦公。下午時分,陸續有十幾輛馬車悄悄由後門駛進了丞相府。入了府中,這些馬車片刻不停,順著指引直接就進了東南角的翠萍園,一路之上,十步一崗五步一哨,早已佈置了森嚴的守衛。
荀攸下了馬車,便有人迎上前來,張澗、戲志才、劉文標、郭嘉、張超、許陵、項奉、田豐、張恆、張音等大人們都已經到了。荀攸笑吟吟的與侍曹張重寒暄著,不露絲毫異色,心臟卻猛然大跳了一下。早知道會有這麼一天,今時今日,張涵把門下重臣都聚到了丞相府,此種涵義不言自明。張涵蓄謀已久,斷不肯為伊尹、霍光事。荀攸隱隱中有些兒興奮。
荀氏與張涵的關聯頗深,荀衍可以算是張涵最早的支持者之一了。只因荀彧與張涵的那點心病,雙方的關係便微妙起來。張涵待荀氏諸人雖厚,可始終沒有荀氏人能成為核心人員,參與到決策之中去。直到荀攸渡江歸來投身於張涵幕下,積極獻計獻策,雙方的關係方有所突破。荀攸也順勢成為荀氏在張涵麾下的代表人物。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可他比荀彧還大六歲。二人一同長大,併為一時才俊,向來很是親近。不過,荀攸的經歷卻更復雜了許多。在謀誅董卓一事洩露後,他誠可謂日夜徘徊在生死邊緣。荀攸表面一如既往,行若無事,瞞過了董卓。但是,此事不可能不在他心裡銘刻下深深的印跡。相對荀彧的理想主義而言,荀攸更為成熟,也更為現實。
觀張涵為人行事,謹慎有餘,進取不足。他放鬆輿論一事,說好聽的,心胸開闊能夠容人進言;說不好聽的,那就是“心慈手軟”。坦率的說,荀攸以為,在亂世之中,張涵是不如曹操的。但是,張涵眼光深遠。早有準備(荀攸想不通,張涵當初是怎麼下定決心的,他估計是張昭所為),行事別出機樞,往往與先賢之道有天壤之別,又有天助(神仙傳授了張涵鍊金術)。然而,卻十分有效。不管怎麼說,張涵治下殷富。實力之強悍,當世無有匹敵者,即使集合諸侯勢力,也未必能夠抗衡——荀攸估計,哪怕是文景之治累積百年,也未必有今日之富。
況且,張涵行仁政,興教化,內安萬姓,外御狄夷,今欲取而代之,荀攸也不是不可以接受,想劉表在荊州辦了不少學校,但到了這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