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者:'英'阿瑟·克拉克
申明:本書由霸氣 書庫 (。。)自網路收集整理製作;僅供預覽交流學習使用;版權歸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歡;請支援訂閱購買正版。
作者簡介
【簡介】
阿瑟·查理斯·克拉克(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 1917~2008.3),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以及國際通訊衛星的奠基人。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A·海因萊茵並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是硬科幻的泰山北斗。
【生平】
克拉克1917年生於英格蘭西部的一個小城鎮,1941年進入英國皇家空軍服役,從事與雷達有關的技術工作。在克拉克服役的最後一年——1945年,他在《世界無線電》雜誌第10期上發表了一篇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衛星通訊的科學設想論文《地球外的中繼——衛星能給出全球範圍的無線電覆蓋嗎?》,詳細論述了衛星通訊的可行性,為今後全球衛星通訊奠定了理論基礎。戰爭結束以後克拉克於1946年退伍,進入倫敦的國王學院,攻讀物理學和數學,並以優異成績畢業。自1950年起克拉克開始創作科幻作品。他以“太陽風”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太陽帆船》曾引起美國國家宇航局的注意,並因此而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60年代以後,這位科幻大師一直居住在島國斯里蘭卡。1986年榮獲象徵終身成就的星雲科幻大師獎。
【創作風格】
克拉克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太空題材科幻作家,他的作品主要討論人類在宇宙中位置的主題,其《童年的終結》(1950)、《城市和星星》(1956)、《2001:太空探險》(1968)、《與拉瑪相會》(1973)、《天堂的噴泉》(1980)等作品無不寓意深刻、膾炙人口。克拉克的作品以其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以及海明威式的硬漢筆法而著稱,此外克拉克還善於運用哲學的方式,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給讀者以思考。
克拉克在其創作當中,還善於積累有關科學文化方面的經驗,並以“定律”的方式加以總結,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被稱為“克拉克基本定律”,很值得我們借鑑。
定律一:如果一個年高德劭的傑出科學家說,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許是非常錯誤的;
定律二: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是跨越這個界限,從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克拉克最為輝煌的成就當推《2001:太空探險》,這部史詩般的作品場面宏大、氣勢雄偉,展現出人類的過去、現在以及可能的未來,與另一位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1984》分享硬軟科幻最佳作品的寶座。這部作品首先是以電影的形式展現給觀眾的,由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影片一經公映便引起巨大反響,使科幻電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從“誰也看不起”一下提升到“誰也看不懂”,其中某些眩麗多彩的鏡頭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鏡頭。
【知名著作】
《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1951年)
《童年末日》(Childhood's End,1953年)
《城市與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1956年)
《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1968年)
《與拉瑪相會》(Rendezvous with Rama,1973年,雨果獎,星雲獎)
《天堂的噴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1979年; 雨果獎,星雲獎)
《2010太空漫遊》(2010:Odyssey Two,1982年)
《2061太空漫遊》(2061:Odyssey Three,1988年)
《3001太空漫遊》(3001:The Final Odyssey,1997年)
作者序
誠如《2010:太空漫遊》中所述,它並不是《2001:太空漫遊》的直接續集,所以說,《2061:太空漫遊》也不完全是《2010:太空漫遊》的直接續集。它們三者可說是一個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