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元349年,再仿漢制,改稱皇帝,遷都於鄴城(今河南境內),石季龍終於當上了皇帝。
後趙在中國歷史上存續了33年,統治著今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等大片地區。雖然統治中原的時間不長,但造成的破壞並不小。
聽說漢人墳墓中都隨葬有大量財寶,既愛好古董收藏,又十分貪財的石皇帝,便幹上了盜墓的勾當,把國內有點名氣的墓冢統統挖開,盜寶。
● 一盜春秋名人趙簡子墓
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石季龍和其叔父皇帝石勒,都是盜墓賊,境內的前代帝王陵和名人墓,都讓他們盜了。此即《晉書·石季龍載記》(卷一百零七)所記載的,“曩(nǎng)代帝王及先賢陵墓靡不發掘,而取其寶貨焉。”
石季龍盜墓的數量,史書上語焉不詳,但名氣都不小,其中有兩座墓特別出名:一座是春秋名人趙簡子的墓,再一座是中國古代第一帝陵,始皇帝嬴政的墓——秦陵。
趙簡子(?-前458),即春秋末年大名人、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有作為的一位人物,在政治、軍事諸方面都有建樹。生前提倡“以法治國”,在鄭國子產“鑄刑書於鼎”之後,趙鞅亦曾“鑄刑鼎”,頒佈成文法。但趙簡子此舉,遭到了提倡“以儒治天下”的孔子的嘲諷和反對。
趙簡子的改革給趙國的誕生奠定了基石。此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再後,出現了“戰國七雄”稱霸天下的局面。
石季龍盜掘趙簡子墓一事,可不是古人筆記所寫,而是源自正史。《晉書·石季龍載記》有明確的記載:“邯鄲城西石子岡上有趙簡子墓,至是季龍令發之。”
但石季龍的盜墓計劃,最後未能成功。
當時,石季龍派了很多士兵前來挖掘,採取了現代考古發掘中常用的“大揭頂”手法,從墓的最上面封土層,一直往下硬挖。不久即挖到春秋大墓中常見的“積炭層”。為什麼古墓中常會發現積炭層?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在墓中積炭有兩種積極的作用,一是防潮防溼,吸收棺材四周和地層中的水氣,保護棺材等葬具使用壽命,有利於屍體長期儲存;二是防盜,由於炭比較鬆散,往往與積石一塊使用,與沙石一樣以便造成大面積塌方,盜洞不容易形成。
趙簡子的墓裡炭數量驚人,積炭層竟然有一丈多厚度。石季龍計程車兵費了很多事挖掉積炭後,接著往下挖時,又遇到了巨型大石板,每塊石板有八尺多厚。這時已挖得很深了,但好不容易將石板搬開後,石季龍很是失望。不僅沒有見到趙簡子的棺槨,想再往下挖也不成了。原來,因為挖得太深,接到了含水層,大量的地下水往上湧。湧出來的地下水與深井水差不多,水質清澈,冰涼冰涼。
石季龍遇到了盜墓時最怕發生的少見難題。盜坑內很快就積滿了水,無從下鏟。石季龍便派人找來絞水車,用北方特有的牛皮囊,往外抽水。但抽了一個多月,都沒有辦法將水弄乾,邊抽邊湧,眼睜睜看見趙簡子的棺槨就在下面,卻無法盜掘。最後,石季龍只得放棄盜墓。
十六國群盜代表——後趙皇帝石季龍(3)
盜墓時遇到水眼確實是一大麻煩,近代盜墓狂人孫殿英在盜清乾隆皇帝的裕陵時也曾遇到過,但好在孫殿英有現代的抽水機,最終抽乾了地宮中的積水,盜陵成功。
需要說明的是,史書這段關於石季龍盜趙簡子墓的記載,似乎與現代考古發現,產生了矛盾。
因為,1988年在山西太原的金勝村發現了一座春秋大墓,不少專家研究後認為是趙簡子的墓。石季龍盜的趙簡子墓則在邯鄲,位於今河北境內。如果專家的論證是正確的話,那《晉書》所記就是錯誤的,很可能石季龍所盜的是另外一座春秋大墓。
金勝村這座墓考古編號是M251號,屬春秋晚期。據公開的發掘報告,墓附近的車馬坑內出土各類隨葬品3000餘件,大多數是青銅器。其中僅禮器就達140件,內有兩組七鼎。金勝村位於晉陽古城西郊,是晉卿和上大夫的主要墓地,M251號出土了兩組只有諸侯王才能使用的七鼎銅器,可見墓主地位顯赫,所用的三重漆棺也相當精美。專家據此推測,除了當時最具實力的無冕之王、晉國正卿趙簡子墓,別的諸侯王享受不到這種待遇。
順便說一句,M251號為“積石墓”,有很周全的防盜設施。開啟墓穴後,便看到下面有大量的積炭,這與石季龍所盜的墓十分接近。另外還有大量積石,這是為了砸死盜墓賊。
墓中積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