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日本的太陽能浴池,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發明出來,是很好的一個新產品,節能、環保,但市場不買賬,賣不出去。
什麼原因?它的產品定位是室內兒童浴池,用類似塑膠的材料做的,帶有玩具性質。
由於是新產品,價格較貴,效能不穩定,人民的收入在60年代還達不到消費這類產品的水平。
到了80年代,產品成熟了,效能穩定了,技術先進了,定位更廣泛了,日本的經濟發展上去了,人民的消費水平也提高了,市場接受了這種產品,銷售才好起來了。
技術不確定性,主要是如何運用技術語言來表達市場需求的特徵,技術是否符合市場需求。
戰略不確定性,主要是由於創新性的技術及其產品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所以,企業家們對重大技術創新成果會不會去進行重大的投資,敢不敢決策,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有不少企業家因此失去商機,也有不少企業家因此血本無歸。
保護性與破壞性名言“創新就是創造性地破壞”,被包括海爾的張瑞敏在內的不少企業家引用和應用。
二、創新之意(4)
破壞一箇舊世界,才能建設一個新世界。
張瑞敏的海爾,當年演出了破壞性的“砸冰箱”,創新了一把,才有今天海爾產品的高質量。
一旦創新成功,能夠加強和提高企業現有的競爭能力,保護企業;但同時,也是對企業現有技能和資產進行毀壞和破壞,即所謂不破不立。
受抵制性創新活動常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排斥、壓力和抵制。
習慣於原有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人們,往往不歡迎任何改動和變革,有的是觸動了自己的利益,有的害怕有風險,所以,會以種種方式加以抵制。
許多人都很謙虛:“我的水平不高,我的能力不強。
”但是,幾乎沒有一個人會這樣謙虛:“我思想不解放,我不創新,我很僵化,我很保守,我簡直就行將就木了。
”就是思想不創新、很僵化、很保守的人,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還可能指責人家。
對於我國30年來的改革開放,也有為數不少的人從左和右兩個方面予以指責:有的全盤否定,要我們完全回到“毛澤東時代”;有的要我們完全走到西方那兒去;抵制改革開放的人也是有的。
偶然性或機遇性人們經常把創新想象得太高深、太神秘、太複雜,從而阻礙了創新思維和創新成果的產生。
其實,創新、甚至是偉大的創新往往都是很簡單的,有的是偶然的。
多年前,一家酒店生意很好,一部電梯顯然不夠用,打算增加一部。
於是請來了建築師和工程師研究如何增設新的電梯。
專家們一致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在每層樓打一個洞,直接安裝新電梯。
方案定下來之後,兩位專家坐在酒店的前廳商談工程計劃,他們的談話恰巧被一位正在那裡的清潔工聽到了。
清潔工對他們說:“每層樓打個大洞,肯定會滿屋塵土飛揚,弄得亂七八糟,我太難打掃了。
”“那是難免的!”專家們不屑一顧地回答。
清潔工又說:“動工時最好把酒店關閉些日子。
”專家不以為然:“那可不行,關門一段時間,別人還以為酒店倒閉了,再說也會影響收益的。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要是我,會把電梯安裝到大樓外面去。
”聽了清潔工不經意的一句話,工程師和建築師相視片刻,不約而同拍案叫絕。
於是,人類第一部室外電梯就這樣誕生了,這是近代建築史上的一個偉大創新。
這種創新是偶然的,但是,偶然中有必然。
也許,清潔工的一句不經意的話是偶然的,但是,兩位專家經提醒後決定實施,這是必然的,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才行。
風險性創新者自己有風險,創新後對別人有風險,創新的過程有風險,創新的結果及其應用也有風險。
有的風險是已知的,可控的;但也有的風險是未知的,不可控的。
高新技術的創新是有很大風險的,它雖然是建立在創新的基礎之上,但也是建立在高風險之上的,它的成功率往往在30%以下,失敗率往往超過70%,有時會造成危機。
原子技術是高新技術,但是,原子彈的發明對人類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