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3/4頁)
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居高臨下,利用有利的地勢向華嚴寺的第305團瘋狂俯射。遭到來自背後的猝然打擊,張靈甫在敵人的兩面夾攻之下,漸感吃力,但是他依然堅守在陣地前沿,率部力戰不退。據51師戰報記載:“11日午刻,因我雨花臺守軍先行退去,以致我毛官渡、華嚴寺陣地腹背受敵,然猶奮力迎戰,不敢輕棄寸土。” 《陸軍第五十一師保衛南京戰鬥經過》(《*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 第二編 軍事(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從高橋門、河定橋、上坊鎮到華嚴寺,將近五天的奔波激戰,305團的傷亡觸目驚心,張靈甫清點人數,全團十二名連長五人傷亡,官兵折損已近千人。
王耀武獲悉305團傷亡嚴重,下令張靈甫將部隊收縮到南京城西南角的賽虹橋,與周志道的151旅會合。遠在城東另一側的第3營被日軍隔在光華門外,劉光宇率第3營經過華西門、洪武門、太平門等,環城跑了七十餘華里才到達橫臥秦淮河的賽虹橋。
負傷多日的張靈甫,在連日的激戰中幾乎不眠不休,失血、傷痛加上極度的疲勞,與總部會合時,他面色蒼白,力漸不支。軍長俞濟時一見張靈甫這副模樣,不容分說當面強令張靈甫暫時離職,即刻去江北治傷,並下令305團團長由中校團附常孝德代理。迫於軍長的命令,張靈甫不得不黯然離隊張靈甫離開南京的時間說法不一。周志道的回憶稱張靈甫沒有離隊,一直到“率部轉進江北”。但是俞濟時和邱維達的回憶均稱,第305團在南京的最後戰鬥已由常孝德代團長指揮。故此處取後兩者的說法。 。
。 想看書來
第二節血濺南京(5)
運送傷員的江輪拖著白色的浪花,緩緩駛向江心,將激戰中的南京城區留在了身後。正是華燈初上時分,城裡星星點點的燈火,淹沒在流螢般漫天劃過的彈雨和時隱時現的火光之中。憑著十來年的作戰經驗,張靈甫不難從近日來的戰況作出判斷,這場戰役的勝負已經沒有了懸念,想到首都遲早即將淪陷,城內的弟兄們還在作殊死抵抗,自己有心殺敵,無力迴天,張靈甫悲愴於懷,悵然欲泣。
張靈甫過江療傷後,305團殘部在代團長常孝德的帶領下,退到了水西門,與在賽虹橋的302團一起繼續作戰。
在12日的戰鬥中,151旅旅長周志道指揮該旅僅剩的主力302團擊毀日軍戰車四輛,擊斃日軍五百餘人,並繳獲輕重機槍十餘挺,步槍四十餘支。但是,302團團長程智與該團第1營營長鄭浦生壯烈殉國,全團傷亡官兵一千七百餘人。153旅旅長李天霞指揮306團守衛中華門以西城牆,由於左翼友軍不支而退,306團雖勉力與爬入城牆的敵軍激戰,終因兵力單薄難以相持,李天霞和團長邱維達均負傷,營長萬瓊、胡豪犧牲,全團亦傷亡官兵一千三百餘人。
當日傍晚,正當各部還在奮戰之中,突然傳來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下令撤退的訊息。這位矢志堅守南京的唐將軍,前幾天為表示自己與南京城共存亡的決心,曾經親自下令浦口方面的駐軍有權擊沉由下關駛向北岸的船隻,此時此刻卻率先坐船渡江逃難。在他的身後,是火光沖天的首都,是完全沒有組織的總撤退,南京軍民陷入空前的狂亂狀態,抗戰史上一幕最大的悲劇開始了。
按照當日下午三時唐生智釋出的《首都衛戍部隊突圍命令》,74軍的突圍地境應在鐵心橋—谷裡村—陸朗橋一線,可此時全城大亂,通往下關碼頭的道路上擠滿了爭相過江的軍民,你推我擠,相互踐踏,74軍也無所謂突圍地境可尋。王耀武筆下51師的撤退和他目擊的沿路狀況,是當時混亂場景的真實寫照:
“俞濟時等參加開會的人到了長官部,唐生智將已印好的突圍命令立即分發各軍、師長,很快就散了會。這時天已黑,俞見情況緊急,立即派軍部李參謀把命令送給我,並囑我師立即設法過江,過江後到滁州車站附近集結。我即令第151旅到八卦洲附近綁紮木排過江,第153旅及師直屬部隊至下關設法渡江,過江後到滁州車站附近集結……我出了挹江門,走到下關江邊,看到各碼頭上的人很多,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到處亂竄;江裡只有極少數的船隻,無船的部隊見船就搶,也有互相爭船或木排而開槍的;有的利用一塊門板或一根圓木而橫渡長江的;有的看到過江無望而化裝隱藏在老百姓家裡的。我無船過江,正著急時,遇到軍部張副官,他急忙對我說:‘軍長和馮聖法等都已過江了,軍長見到戰事失利,早派人在浦口預備好了一艘小火輪,這艘火輪每次可以裝三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