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頁)
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
軍令如山倒。一接到命令,51師迅速行動起來,從句容向西轉移,11月28日到達南京郊外,駐通濟門淳化鎮中間地區,奉命守備南京城防從方山至淳化鎮的一部分外圍防線。
淳化鎮在南京東南郊外,距中華門十八公里,在1937年時有京滬國道透過,今天則有104國道與寧杭高速公路(寧溧段)在淳化鎮交匯。日軍一路若從句容進擊南京,淳化鎮是必經之地,定會以主力猛攻。51師的任務,就是防守這道通往南京的南大門。
在上坊鎮的師部,王耀武向各團團長下達了作戰部署:紀鴻儒的301團佔領由宋墅(含)經淳化鎮迄上莊(不含)之線,程智的302團佔領右由方山(含)左迄宋墅(不含)之線,該兩團先期構築可御中口徑炮彈之第一線防禦陣地;剛剛歸來的張靈甫305團負責把守從高橋門至河定橋(不含)之線,構築預備陣地;邱維達306團為預備隊,一部則置於湖熟鎮,防範敵從右翼進犯。王耀武的佈防,基本是一個沿當時的京滬國道而展開的縱深防禦陣地。
原先聽說淳化一帶築有預設的國防工事,官兵們以為陣地應該有現成的堅固依託可恃,不料一到達實地察看,情況令人大失所望。所謂的國防工事,佈局設計極不合理,機槍掩體相互距離甚遠,射擊孔大而無當不具隱蔽性,工事偷工減料,有的簡直只是敷衍的土堆。由於守城的決定臨時做出,具體的準備工作毫無系統可言,原有的工事無人留守,也沒有嚮導,各部隊連工事位置圖都無處可尋,只能自己瞎摸亂撞,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事,卻大門緊鎖沒人接應,官兵們氣憤地跺著腳叫罵,性急的乾脆砸門而入。51師到達前線即漏夜緊急搶修陣地,但是緩不濟急。該師事後在戰報中無奈地寫到:“構成堅固而縱深之陣地,需工甚大。而擔任作戰之部隊輸送力量薄弱,爆破材料及障礙物材料極感缺乏,雖經星夜趕築,終以正面過寬,材料缺乏,陣地未能完成預期之堅固程度。”《陸軍第五十一師保衛南京戰鬥經過》(《*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 第二編 軍事(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第二節血濺南京(3)
高橋門附近的陣地同樣差強人意,張靈甫不得不督促部下儘速對工事作臨時性的加固。
從高橋門的土坡向東南方瞭望,淳化鎮方向日軍的密集炮擊清晰可聞,伴隨著一串串沉悶的爆炸聲,張靈甫不用望遠鏡也能望見,遠處丘陵邊緣不時騰起大團大團的黑煙,將天空染成一片陰沉的灰色,分不清哪是烏雲,哪是硝煙。淳化鎮第一線的301團於12月四日開始已與進攻的日軍主力接戰,至五日下午,淳化鎮正面的敵人增加到二千餘人,附炮十餘門,並且出動飛機竟日轟炸,前面傳來的戰況很不樂觀,兩天裡301團官兵傷亡大半,紀鴻儒快要頂不住了。
時間刻不容緩,張靈甫已經來不及從容修築完整的第二線陣地,他在高橋門附近快速檢視一週,即命令全團集合陣前。
一支部隊的精神和特色,往往與其主官的性格和作風十分相似。常言道:只有不會指揮的將,沒有不會打仗的兵。由張靈甫一手帶出來的新兵第305團,在兩個多月滬戰的實戰磨練中成長迅速,作戰特色也打上了其團長的鮮明烙印,官兵們打起仗來自有一股與張靈甫一樣不怕死的狠勁和虎氣。雖然預設的工事狀況不盡人意,張靈甫對部下的精神狀態還是相當的滿意,整齊的佇列,鋼盔下一張張被戰火燻得黝黑的面孔,疲憊中依然昂揚著為國殺敵的戰鬥豪情。遺憾的是,對其中的許多人而言,未來的幾天,南京很可能是他們年輕生命的最後終點,當他們的軀體倒向這片戰鬥過的即將淪陷的國土,他們永遠不會知道,身後留下的,將是令他們死不瞑目的屈辱。
對於戰場上的生與死,張靈甫對部下的詮釋是典型的鐵血軍人式的訓示:“作戰須步步求生,而存心必時時可死!蓋有光榮戰死之決心,乃能作絕處逢生之奮鬥!” 團長的訓話斬釘截鐵,接下來的宣誓儀式,更將全團的情緒推向了高潮。張靈甫肅立隊前,面向紫金山,親率全團官兵向中山陵方向遙拜,官兵們挺槍舉拳向孫中山寢陵同聲宣誓:誓與首都共存亡!
淳化鎮的戰鬥,以身負重傷的301團團長紀鴻儒被抬下陣地而告終,團裡的十二名連長,四分之三非死即傷,全團官兵傷亡一千四百餘人,301團幾近全軍覆沒。12月8日凌晨,淳化鎮失守。
王耀武見情勢不妙,只得將51師的陣線向後收縮,日軍趁勢發起追擊,企圖將撤退中的51師一舉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