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六合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景和的話,“為區區小利,拆散一對夫妻,這等刁吏怎能再用!曾皙,轟他出去!”孔子取過冊簿,改過左伯的登記,說道
孔子處理完這一件事,心中很不平靜。上任來百般謹慎,對別人處處行以忠義信,不料自己的親信中竟還有景和這樣的人,可見要改變這混濁的現實,實現文武之道,單靠自己勤懇的工作是無濟於事的……
第六章 學無常師 苦惱抉擇
公元前525年,孔子二十七歲。
深秋,天像漏了似的,連陰雨下個不停。曲阜城魯國高階館舍前,雨簾裡一個高大的漢子在徘徊。他頭戴葦笠,身披蓑衣,雙腳踏在泥水中,縮頸聳肩,渾身顫抖,顯然,他已在此等候多時了。這位大漢不是別人,正是孔子。
近來孔子趁工作比較消閒之時,抓緊時間研究各地的風俗人情。他聽說郯國特別重鳥,以鳥為圖騰,甚至以鳥作官名時,不知原因何在。請教過幾位學問淵博的長者,也未得到滿意的答覆。恰在這時,郯國郯子來朝拜魯國國君,聽說在昨天的宴會上,郯子曾與魯大夫昭子(名叔孫婼)談及過此事。孔子沒有資格參加國君舉行的宴會,無機會向郯子請教,便冒昧來館舍拜訪,也不知郯子肯否賞臉。不想郯子應季平子邀請又赴宴去了,孔子只好在雨地裡耐心等他歸來。
不知過了多久,兩輛裝飾豪華的馬車冒雨向館舍馳來。馬車來到館舍門前收韁停住,前邊那輛乘的是郯子及其隨從,後邊那輛是魯國前來陪送的仲孫大夫。
仲孫大夫先下了車,見渾身淋溼的孔子,不禁吃了一驚。孔子見了仲孫大夫,喜出望外,這真乃天賜良機,忙上前施禮道
“秋雨淅瀝,寒冷徹骨,仲尼,你為何在這雨地裡挨淋?”仲孫大夫問。
孔子回答說
隨從攙扶著郯子走下車來,仲孫大夫上前引薦,孔子施禮見過,一行人來到館舍,分賓主坐定。
孔子說明來意。郯子見他如此虛心好學,深受感動,熱情地回答了他所提出的問題。
郯子娓娓而談,他說
孔子感謝郯子的慷慨賜教,又詢問了些少皞氏時代職官制度的歷史情況,郯子一一作了回答。後來孔子對人說
公元前523年,孔子二十九歲。
仲春三月,風和日麗,鳥語花香。官道上,一輛馬車在緩緩行駛,曾皙御車,孔子手扶轅木,直立車上。他默默無語,獨自欣賞著窗外春色。因為他從來乘車不說話,不回顧。孔子此番出遊,專赴臨城,拜師襄子為師,請教彈琴的若干學問。
孔子有著超群的音樂天賦,是管觸唇會吹,是弦及指能奏,早在十多年前,就成了出色的吹鼓手,無論到哪個樂班,不管人多人少,孔子總是佼佼奪魁者。經過這十多年的日研月磨,不停操練,各種樂器,無不爐火純青。然而他也並非十全十美,似乎是長實踐,短理論,常常是不知所以然,難以居高臨下。孔子作學問不似有些人那樣東一筢,西一掃帚,而是有著嚴格的計劃性,常集中數年時間,專事某一方面的研究。前兩年他致力於普查民俗風情,近來又轉入研究音樂理論。
師襄是魯國的樂官。古時候樂官稱師,後來幹這一項職務的人就把師作為姓,冠於名前,故稱師襄,又稱師襄子,加子表示尊稱。師襄子在音樂理論上有很深的造詣,聞名於諸侯。
師襄子聞聽孔子來訪,忙迎出大門,讓於客室,以上賓之禮接待。他們已是多年的老朋友,彼此相互敬仰,只因相距遙遠,又都有公務纏身,所以來往較少。
孔子與師襄喝茶敘舊,令曾皙前去置辦厚禮相贈,師襄不允。孔子說
孔子不敢固執,只好吩咐曾皙不必備禮,但對師襄說
“既是老友相見,不必拘禮,家常便飯,更令人心安。”
師襄說
孔子是個急性子人,從不願浪費一分一秒時光,所以三言兩語便轉於了學琴的正題。
師襄是個熱心人,又是老友相見,推心置腹,開言吐語,滔滔不絕。
神農氏創造五絃琴,用來禁止淫邪,匡正人心。琴用桐木製作。桐木屬陽,頗有靈性,能知閏年——不閏年生十二個葉,遇閏年生十三個葉。它還能知秋,每到立秋這天,樹葉必落。做琴的桐木就產在魯國的嶧山。琴的面是圓的,象徵著天;底是方的,象徵著地;身長三尺六寸,象徵著一年三百六十日;寬六寸,象徵六合;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上圓下方,象徵天地;五絃,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大弦為君,小弦為臣。琴的第一弦配宮音,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