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莫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經臣服於自己的勢力,象突厥王子阿史那杜爾也忠於唐帝國併為之服務建立無比的功勳。之後的高宗和武后,國內政局在變化,但是唐帝國仍保持著對外的壓力。此時西南高原的一個部落吐蕃正在崛起,他的組織制度似乎比突厥帝國高超,而戰鬥力也不亞於北方的鄰居,但是這不能阻擋唐帝國的前進。
向西瘋狂的進攻追逐,這是唐帝國還是他手下那些邊疆大將的目的呢?應該是兩者兼有?應該是兩者兼有,這倒不是因為唐帝國統治者和他們手下大將那些遊牧民族的血液作怪,而完全是一種帝國初年慣性的擴張,或者說反彈性的擴張,為了反抗一個敵國打敗他又斬草除根,帝國很隨意的就開始了擴張,尤其在擴張過程中發覺遇到的都是無組織無體系的抵抗時,野心也隨之萌發出來。羅馬帝國如此,漢帝國如此,蒙古帝國也如此,唐帝國也不例外,而且他的擴張更有效率,征服一個地方再用一個地方的軍民再去出征,這種滾雪球的擴張方式是很有效的,蒙古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是個中高手,而漢帝國在西域也玩過這招。唐帝國也是,他無止境的膨脹著,甚至沒發覺自己軍隊中本族士兵的減少,不過此時在順境中,唐帝國如日方中,誰想得到這個小小的陰影呢,李林甫大人正準備再增加幾個胡族將領呢,帝國的擴張似乎是不可遏制的,那個怛邏斯之戰只是一個小小的挫折,帝國的擴張沒有停止,似乎他正在考驗以當時的技術水平能擴張到的最大極限。然而,此時災難降臨了。
唐朝使用異族將領是各朝最多的,也是最有效的,這是與漢朝最大的不同,漢帝國主要的軍事將領都是漢族,出征西域雖然時常徵發異族兵,但是主力精銳還是以漢兵為主,異族大都是隨同作戰,不編入正規軍。而唐朝異族已經大量的加入軍隊,這和漢唐的兵制有關吧,漢代畢竟以徵兵為主,主力還是中原百姓,唐朝玄宗時期基本已經是募兵為主,而國泰民安,人民都不思作戰,最大的兵源便是收編的異族了。當然,這時的異族基本已經歸於唐帝國疆域,象阿史那杜爾,他的突厥已經歸於帝國領土,他的位置是帝國邊疆總督,這不亞於在突厥做一個小王子。象高仙芝,許多人為他的高麗血統津津樂道,甚至有人說他是高麗名將。(這個最暈。)問題高仙芝他的祖籍高麗已經滅亡,在他父輩已經遷移到本土,假如那位先生坐時空隧道跑過去告訴他,你是高麗人,應該恢復故國,他一定當你是瘋子。(是高仙芝你以為是慕容復啊!)
所以說異族為兵為將到不是問題,但是藩鎮就成了一個問題。藩鎮制度的建立實在是一個唐朝組織制度的大敗筆。雖然說藩鎮對於擴張實在是一個很有利的措施,但是這種措施不能建立在完全獨立的基礎上,象藩鎮這樣集財政軍大權於一身,儼如一個獨立王國,這是遲早要出事的,不單是唐朝,西漢七國之亂,晉朝八王之亂,明朝靖難之變,都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不是強幹弱枝就能做到的,再弱的枝,只要有一定實力,配合一點的野心,就會對中央政權挑戰。所以說唐朝的組織制度發生了異變
而且,安史之亂的發起人安祿山將這點放大到最大,他在北方數鎮權力擴張到最大,他任命私人,尤其重用胡族將領和士兵,(畢竟一般的漢族鄉土觀念和正統觀念很深,要他們打自己的家鄉,推翻唐朝統治難度比胡族要大的多,所以安祿山屢次找藉口要求更換漢將,也是因為這樣唐明皇起了疑心。)極力削弱士兵中對中央的效忠心,最後發動叛變時,他已經徹底的控制了軍隊,當發動叛變時,已經無人敢質疑他了。
安史之亂是一個相當大的打擊,也是一個轉折點。
從近點看,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失去對各地藩鎮的控制,原來藩鎮財政軍三權雖然在手中,但是用人權還是在中央那裡,但是這之後基本也被地方掌握,藩鎮成了真正的獨立王國,而力量分散的唐朝根本不能控制西域,回紇吐蕃各政權捲土重來,不過回紇吐蕃各族實力還沒有達到可以吞併的地步,於是就形成了這樣有趣的情況:唐朝內部,中央和地方勢力平衡,地方保持對中央的名義效忠,而中央也不敢隨便取消地方割據,而中央政權也不敢要求地方政權擴張出徵什麼,因為這樣有故意削弱地方勢力的嫌疑,而中央政權也不敢大肆擴張中央力量,因為很有可能刺激地方勢力,即便擴張力量是為了應對外族。而另一方面,回紇和之後的回鶻帝國,吐蕃漸漸衰落下去,但是他們的力量又不是單一的藩鎮可以比擬的,而中央政權卻不能隨意的集中力量進攻,儘管此時西疆比當年的西疆還要弱的多。帝國在一種痛苦的平衡裡過日子,就算到最後一刻也沒有改變。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