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了哪裡去。
或許,真的是有緣吧!
第二集 靈犀辟邪 第四章 飛天
像鳥兒一樣,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大概是所有人心中最原始,也最渴求的願望之一。
李珣也不例外。
早在初上連霞山之時,他便對天空中飛遁的劍光有著極大興趣。
甚至在他親眼見到一同上山的單智,駕著歪歪斜斜的劍光從天而降時,心中的嫉妒便不可遏抑地噴湧出來,斷絕了他和單智成為真心朋友的最後一線可能。
七八年的時光轉瞬即逝,再次登上連霞山,成為宗門的嫡系弟子,身分產生了變化,但有些願望卻是不會變的。
在單智已經能御劍千里,朝發夕至的時候,他才剛剛擁有了一把劍器。
但是,他不急。
坐臨止觀峰上的萬丈懸崖,他緩緩地抽出劍來,青濛濛的光輝在黯淡的天色下遠遠發散。
李珣學明璣的樣子,用手掌在劍脊上輕輕抹過,眯起了眼睛,感受著劍上的寒意。
他首先調勻氣息,將手掌貼在劍脊之上,手指開始緩慢而有節奏地敲打劍身,發出一連串“嗡嗡”的聲響,劍上的青光也開始波動,隨著李珣用力的輕重,光芒顯得明滅不定。
明心劍宗煉劍之常規,一般有兩種方式。
李珣用的不是普遍的養劍方式,而是另外一種,也就是明璣所說的“附靈”之術。是以“篆刻”之法,以真息在劍身刻畫符紋,使真息在劍上的流向,符合劍主的習性。
這種方法,對增進修為沒什麼幫助,但勝在簡便易行,只要符紋畫下,便能即刻使用。
李珣用他的專長便在符籙禁紋之上,棄長用短,那是愚人才做的事。
不過他也不敢輕率刻紋,只因為“附靈”之術,其關鍵在於能否激發出劍的最佳效能,此時他對劍的特性尚是一知半解,若就此篆刻紋路,只會事倍功半,這是萬萬做不得的!
他以手指敲擊劍脊,便是用一種測劍的法門,觀察劍上靈氣的流動軌跡。“青玉”本應是一把不俗神兵,卻因工序的問題而落了下乘,委實可惜。
李珣用測劍法門,來回測了多遍。果然隱隱間,這劍本身的凌厲銳氣,和劍上繚繞的靈氣之間,有一個模糊的斷層存在。
劍氣靈氣兩者互不統屬,一劍揮出,神意不凝,威力便先打了個折扣,發揮不出七成的力量來。
以李珣的能力,自然不可能解決這個難題。幸好他也不需要解決,現在他的目的,是修煉那御劍飛行之術。
經過三個多時辰的感應,他終於將“青玉”上的靈氣波動了然於心,而天色也已全黑。
他手掌抬起,旋又落下,在劍脊上猛拍一記,劍身發出“嗡嗡”的低鳴,久久不散。趁著劍身顫動的時機,他將手指貼在劍刃之上,鋒銳的劍氣割破了他的食指,鮮血滴下。
他微一曲指,讓血滴在指尖打轉,驀地,“青玉”的劍芒在一次波動中,微黯了一下,李珣出血的手指於此時緊貼著劍脊正中,從劍鍔上端滑出,直抵劍尖,血紅色的紋路一氣貫通,筆直無曲折,便彷佛是刻在劍身上一般。
“青玉”發出了一聲低嘯,青濛濛的光華剎那間黯淡下去,而劍脊上的血痕也越發鮮豔奪目,小指粗細的血痕正迅速地變細,直至成為髮絲粗細的紋路,才停了下來。
李珣露出了滿意之色,臉上卻有些蒼白。
剛剛他用了“引煞”之術,藉靈氣稍微低落的瞬間,以血為引開出了一條“回龍槽”,將劍身浮游的靈氣,盡數收束其中。
表面上看去靈氣全失,威力大減,可實際上,沒有了靈氣的掣肘,寶劍本身的殺伐之氣便盡數放出,再也沒有那種身意兩分的狀況,用來更是得心應手。
但“回龍槽”裡的靈氣若棄而不用,將是極大的浪費,李珣想釋放其中的靈氣,作為激發劍氣的動力。
只要將靈氣化為千絲萬縷,滲入寶劍的材質中,再控制這些靈氣,在劍體內部形成符籙禁紋,就可從內部激發劍氣。
但這個功夫卻不是一天兩天便能夠完成的,因此他只能暫時放下。
如此,煉劍的工作便算告一段落,被加了“回龍槽”的“青玉”,已有些名不符實。青濛濛的光華已不見,只有一圈貼著劍身的隱隱光暈,顯出此劍的不凡。
李珣心中默頌法訣,真息流轉透體而出,打在劍上,又是“嗡”的一聲低鳴,他鬆開了手,“青玉”在低沉的震鳴聲中,浮在了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