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八旗甲冑從實力對比看,豪格有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的支援,多爾袞有正白、鑲白兩旗的支援。那麼,其餘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紅和鑲紅兩旗、濟爾哈朗掌管的鑲藍旗——的意見就至關重要。
十四日黎明,兩黃旗大臣在大清門盟誓,擁護豪格繼承皇位,並部署兩黃旗巴牙喇(即護軍營;為禁軍中護衛皇帝的部隊)張弓挾矢,環衛崇政殿。圖爾格、遏必隆又傳令其牛錄下的護軍,備好甲冑弓矢,護衛大清門。議商皇位繼承人的貴族會議在崇政殿的東廡殿舉行,由年紀最長(61歲)、地位最高的禮親王代善主持。黃旗索尼和鄂拜首先倡言“立皇子”,多爾袞以其資歷不夠,令他們退下。索尼和鄂拜雖然退出,但兩黃旗巴牙喇包圍了宮殿。兩黃旗暫時佔了上風。但兩白旗並不示弱,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弟兄發言,力勸多爾袞即帝位。多爾袞見形勢緊張,正在猶豫。多鐸聲言:“你如果不答應,應當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遺詔!”多爾袞不同意立多鐸,說:“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遺詔裡,不獨王(多鐸)也!”多鐸又說:“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代善)!”禮親王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提出豪格為“帝之長子,當承大統”。豪格覺得有兩黃、正藍和兩紅旗的支援,大局可定。於是,表示謙辭,說:“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他本來是假意謙讓,想讓眾人“堅請不已”,然後順勢登上皇帝寶座,這樣不是顯得既謙恭又眾望所歸嗎?但是,兩白旗並不相讓。他內心憤懣,隨即暫退。在爭執激烈的氣氛下,兩黃旗大臣佩劍向前說:“我們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兒子,我們寧可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這時,禮親王代善見形勢不對,以年老不預朝政而離席,英郡王阿濟格隨後以不立多爾袞而退出,豫郡王多鐸沉默不發一言。這就出現“定議之策,未及歸一”的僵局。
在這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表面憨厚而內心機敏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一個折衷方案: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臨繼位。多爾袞權衡利弊:如果自己強行繼位,勢必
引起兩白旗與兩黃旗的火併,其後果可能是兩敗俱傷;讓豪格登極,自己既不甘心,還怕遭到豪格報復;而讓年幼的福臨繼位,則可收到一石三鳥之利——打擊豪格,自己攝政,避免內訌。所以,多爾袞說:“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皇子當中豪格提出他不繼位,那就請福臨繼位。福臨年紀小,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輔政。”豪格也不好反對。
於是,6歲的福臨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國皇帝的寶座。這有點像天助神佑,但也並非找不出事理的根據來。正如一位哲人說過的,在權力爭奪的平行四邊形諸力中,兩條邊的兩個不同方向的分力,鬥爭的結果,既不是這條邊的力,也不是那條邊的力,而是對角線的力,就是兩個分力所產生的一個合力。福臨,幸運地成了這條權力鬥爭中的“對角線”。
第二,遷鼎燕京,從天而降。清順治元年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帶領農民軍下太原、佔大同,陷宣府、破居庸,掠昌平、焚皇陵。三月十九日黎明,李自成軍攻陷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瘋狂殺死、殺傷自己的妻女之後,在煤山(今景山)自縊而死,276年的大明皇朝滅亡。
李自成攻佔北京城的軍報,傳到大清的都城盛京。多爾袞急召智囊范文程等決策。范文程分析了明崇禎帝死後軍事與政治的形勢,建議利用忠於明朝的官吏、縉紳、儒士、百姓對農民軍的不滿,興師入關,逐鹿中原。他起草宣諭官吏百姓的佈告說:
我們的軍隊是為你們的皇帝報仇的,不是來殺你們的百姓的。現在我們要誅滅的,只有闖賊!官吏歸順我們,還是官復原職;百姓投奔我們,還讓你們重操舊業。我們的軍隊有嚴格的軍紀,肯定不會加害你們!
於是,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於四月初九日領大將軍印,統率八旗滿洲、蒙古、漢軍等共約14萬大軍,奔向山海關。
這時,山海關聚結三大軍事集團:第一個是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所統領的明軍;第二個是李自成親自帶領討伐吳三桂的20萬大軍;第三個便是多爾袞所率領的清軍。他們代表三種政治勢力——大明、大順、大清。這三個軍事集團,反映了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從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展開山海關大戰。吳三桂降清,與清軍聯合。經過激戰,李自成大敗。
多爾袞取得山海關大捷後,以吳三桂軍為先導,率領八旗軍向北京進發。沿途官兵,獻城投降,奉表稱臣。李自成則於四月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