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尊丹巴呼圖克圖、扎薩克圖汗沙喇弟策妄扎布、車臣汗坐在第一排,其餘按次序入座。蒙古王公貴族由理藩院官員引領晉謁康熙。康熙對土謝圖汗擅殺扎薩克圖汗沙喇,引起喀爾喀蒙古內部糾紛,給噶爾丹以可乘之機的過失加以申斥,讓他領罪。然後康熙說,如此盛大的盟會,要是對土謝圖汗處以重罪,實在於心不忍。康熙當眾宣佈赦免土謝圖汗之罪。喀爾喀貴族700餘名、哲布尊丹巴轄下喇嘛600餘名,齊向康熙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康熙帝在大蒙古包正式接受全體喀爾喀蒙古貴族的臣服,並編喀爾喀蒙古為49旗,封喀爾喀蒙古貴族為親王、郡王、貝勒、公、臺吉等。又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列陣10裡,吹角鳴炮,眾呼前進,聲動草原。康熙騎馬彎射,技藝精湛,令蒙古部眾心悅誠服。康熙帝透過召見、訓諭、赦免、封爵、檢閱、較射、會盟、宴賞和修廟等舉措,使喀爾喀蒙古出現冰釋前仇、化解分歧、輯睦安居、氣氛和諧的局面,實現了喀爾喀蒙古內部的重新統一。經過7天的多倫諾爾會盟,喀爾喀蒙古完全臣服清朝,加強了中央對喀爾喀蒙古的統一管轄。
對臣民:仁愛寬刑
康熙對臣民強調要實行“仁愛”。“仁”字,《孟子·盡心》說:“仁也者,人也。”儒家有“仁者愛人”的理念。“愛”字,有人說是近代的詞,也有人說是西方的詞。其實,《論語·顏淵》就有“樊遲問仁”,孔子答曰:“愛人。”《禮記·哀公問》記載孔子的話:“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仁愛”是儒家基本的政治理念。康熙繼承了儒家為政“仁愛”的理念,並在施政過程中加以實踐。
康熙屢次申令停止圈佔土地;又蠲(juān)免錢糧達545次之多,計銀1�5億兩。他賑災,設義倉,關心民眾疾苦。他宣佈: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後雍正實行“攤丁入地”,中國長期以來的人丁銀被免除。其正面影響是減輕了人身依附,其負面影響是刺激人口增長。乾隆時人口到3億,道光時則突破4億。
關於康熙的仁愛,可以舉一個例子。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在塞外視察時,發現一個人僵臥在路旁。他親自詢問,知道這個人叫王四海,是個傭工,在回家路上,因為飢餓,躺下起不來。康熙立即下令給他喂熱粥。等王四海甦醒後,將他帶到行宮。後給王四海盤纏,送他回家。
康熙十八年(1679年),北京大地震。康熙下令開設粥廠,還讓太醫院給傷病者送醫送藥。
康熙實行寬刑政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全國秋決(判死刑)的犯人“尚不及四十人”。
康熙身後諡號為“仁皇帝”,這個“仁”字,恰恰是康熙一生為人、行政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康熙區別於清朝其他11位皇帝的一個顯著特點。
康熙的仁政,措施之一是懲辦貪官、表彰清官。清官是康熙帝的一面旗幟。康熙朝最著名的清官于成龍,有個綽號叫“於青菜”,就是因為他雖貴為封疆大吏,卻常年不吃肉,只吃青菜。
于成龍,山西永寧(今離石)人(康熙時還有一位於成龍,漢軍鑲黃旗人),先任廣西羅城縣知縣,當時已經45歲。羅城位於萬山之中,歷經戰亂,沒有城郭,遍地榛莽,縣衙是茅屋三間,居民僅有6家。于成龍到任後,召集流民,鼓勵耕耘,設養濟院,寬免徭役,興建學宮,縣境大治。史書說他“居羅七年,與民相愛,如家人父子”。于成龍升任合州知州,前往赴任時,百姓傾城出動,痛哭號泣相送。有一位瞎子不肯離去。于成龍問他為什麼不走,他回答說:“我想您路上盤纏不夠,我會算卦,可以沿途賺點錢,以備不足之用。”于成龍很感動,就把他留下來。果然途中錢花光了,幸虧瞎子賺些算命錢補充路費才到了合州。在合州,有政績,又遷黃岡。黃岡社會治安很亂,他裝成乞丐,深入罪犯巢穴,日夜雜處,探明實情,一舉端掉賊窩。又任黃州知府,再升任福建布政使。時清軍平定三藩之亂,軍中多掠良民子女為奴。他集資贖出被掠婦女放還。康熙十九年(1680年),升為直隸巡撫。上任後,嚴戒饋送長官。又遷兩江總督。他自奉儉約,每天就是粗米、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人稱呼他為“於青菜”。在他的帶動下,士紳們改綢緞為布衣,官宦出門輕車簡從。僅僅數月,樸素之風大為流行。他過於勞累,死在任上。于成龍做官,不帶家眷,十分儉樸。死後,將軍、都統、官吏、友人到他家中一看,“惟笥(sì)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chǐ)數器而已”。就是說;于成龍的家中只有竹筐裡粗糙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