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5)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內。這就使人們產生“雍正政變”的疑問。
(6)《康熙遺詔》自然應在康熙去世之前已經定稿並經康熙審定,本應在康熙十三日死後立即當眾宣佈,為什麼到十六日才公佈?可見這段記載有偽造的嫌疑。
(7)經過清史專家研究,這份《康熙遺詔》是參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諭旨加以修改而成的。康熙帝說:“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康熙遺詔漏洞百出。”
(8)有人說,雍正死後不埋在清東陵而埋在清西陵,說明他得位不正,不願意、沒有臉面在地下見他的皇父康熙、祖父順治。
(9)雍正對諸多兄弟或殺害、或監禁,似有“殺人滅口”或有口不能說之嫌。(詳見下文)
(10)雍正繼位後殺年羹堯、隆科多是為了“殺人滅口”。
在上述雍正改詔繼位諸說中,主要為奪嫡說和篡位說。
其一,雍正是否奪嫡?如前所說,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實行嫡長制。在清太祖、太宗時,皇位繼承採用滿洲貴族會議推選制。清世祖福臨首用遺旨制,就是在臨終前指定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這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的皇位繼承,先是指定允礽為皇太子,繼而廢,廢而立,又再廢。既然清朝沒有實行“嫡長制”,雍正登極之前康熙並沒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奪?所以不能說雍正繼位是“奪嫡”。
其二,雍正是否篡位?認為雍正篡位者的根據是: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的位。其理由是:
(1)康熙意中的繼承者是皇十四子允,派他做撫遠大將軍,就是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以備接班。
(2)有的學者認為康熙臨死之前,沒有留下讓雍親王繼位的遺詔。這份所謂《康熙遺詔》是偽造的。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的說法。共有胤禛改詔、隆科多改詔、年羹堯改詔三種說法。如說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允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於四子”。此屬傳聞,不為史實。因為如果康熙帝真有“傳位於四子”的遺囑,那麼:
其一,當時繁體字的“於”寫作“於”,“十”字很難改成“於”字;
其二,當時行文規範是“皇某子”,“於”與“四”之間隔了一個“皇”字,很難改;
其三,滿文為清朝的國書,如此重要的遺旨應同時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又豈能改“十”為“於”?
(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說:康熙遺囑傳位“胤禎”(皇十四子),因“胤禎”與“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後將《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這就是“玉牒易名”說。學界對雍正改名看法頗不一致。一種看法是,皇四子就叫胤禛(zhēn),皇十四子就叫胤禎(zhēn),雍正做了皇帝,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胤禛做了皇帝之後,命他的兄弟將名字中的“胤”字,改為“允”字,以示避諱。
總之,康熙臨終前立皇十四子允繼位說,可謂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既然康熙晚年沒有“立儲”,雍正登極之前康熙沒立“儲位”,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建成篡了兄長的位;燕王朱棣(dì)發起“靖難之役”,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康熙死後、雍正登極之前沒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說雍正繼位是“篡位”。
第三,無詔奪位說。
持此說者認為:
說雍正奉遺詔繼位,許多矛盾解釋不清楚,其說難以自圓;說雍正改詔篡位,真正有力的證據也顯得不足。雍正登極,是因為他在皇位爭奪中取得了勝利。這場皇位爭奪鬥爭,或明或暗,或隱或顯,前前後後,40多年。結果,皇太子黨失敗,皇八阿哥黨也失敗,皇四阿哥黨勝利。
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取,還是逆取?從胤禛登極至今282年以來,既是學術界激烈爭議的問題,也是演藝界火爆炒作的題目。雍正繼位是否逆取?歷史沒有留下記載。歷史是勝利者的記錄,正史不會也不可能會對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記載。康熙生前未立皇位繼承的遺詔,也不會留下一鱗半爪暗示皇位繼承的文獻。但是,自康熙賓天至雍正繼統,即有皇位出自篡奪的傳聞異說。雍正為此親撰上諭駁斥,編纂《大義覺迷錄》一書,想為自己洗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