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2/4頁)
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還有個特點,愛看面相,他覺得秦始皇面相不好,認為這個人缺乏仁德,“用人時謙下,得志時吃人”,他對秦始皇的看法並不好。秦始皇對他非常好,他還要逃,不想為秦王嬴政服務,結果這個事被贏政發現了,贏政堅決阻止了尉繚的逃跑,而且照樣重用他,絲毫沒有不信任,這是很了不得的
[畫外音]戰國時期,很多六國的人才到秦國發展,而秦始皇對這些人的態度如何呢?史書記載了一個叫頓弱的人,第一次和秦始皇見面的情景,這或許可以看出秦始皇對待人才的態度。
頓弱這個人是個特立獨行的人,因為他很有才,贏政想見他,他提了一個條件,見可以,但是我不下拜,不論見什麼君王,我不下拜,同意就見,不同意就不見。贏政說可以,兩個人見面,一見面,頓弱就說,大王知道天下有三種人嗎。第一種,有其實而無其名,第二種,有其名無其實,第三種,即無其名也無其實,劈頭蓋臉一番話把贏政說愣了。贏政就問,這三種人是誰啊。頓弱說,第一種是商人,商人地位很低,但是很有錢,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這叫有其實無其名。第二種,農民,農民的社會地位非常高,但是一年到頭累得要死,家裡還沒吃的,這叫有其名無其實。第三種,即無其名也無其實,就是大王您,你有國君之實,但是沒有孝母之名,是個不孝之子。你為了嫪毐事件,把母親封殺了,所以你是既無其名也無其實。秦王嬴政鼻子都氣歪了,後來想了想,還是嚥下這口氣。頓弱這件事很清楚說明,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之前,和中間,是非常虛心的。向王翦承認錯誤,這個很難做到。另外,只知道秦始皇殺人如麻,不知道還能容納一個頓弱,所以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前,其實是一個非常謙卑的人。他唯一驕傲的一次,就是派李信帶二十萬軍隊滅楚,尾巴剛一翹,被楚國一棍子打下去了,有老實了,夾起尾巴請王翦。贏政這種虛心納諫的勇氣,胸懷大局的氣度,在滅六國之前表現的相當充分。
秦始皇待人是非常寬厚的,比如說李信,大敗而歸,贏政沒有殺他,讓他和王賁一起滅齊,這也很不簡單。王翦父子滅了五國,功高蓋世,可以跟漢初的韓信媲美,韓信什麼下場?王翦什麼下場,安享天年。如果把王翦和白起做一個對比,看得更清楚。戰國四大名將,趙國是廉頗李牧,秦國是白起王翦,白起是秦昭襄王時期的重臣,立了無數功勞,被封為武安君,但是白起的遭遇很不好,長平之戰以後,白起主張立刻滅邯鄲,沒有被採納,重要的原因就是範睢從中作梗。範睢說秦國的軍隊需要休整,而白起認為這個千載難逢的戰機,一旦錯過,邯鄲打不下來。按照白起的意見,在昭襄王時期,已經可以滅趙國了,但是機會錯失了。最後,幾個月後再去攻打邯鄲,讓白起掛帥,白起不幹,用別人去打,結果打不贏,再請白起,白起還不幹。而秦國打敗仗的訊息是一天一天傳過來,結果導致昭襄王更怒,就把怒氣遷怒於人。遷怒於人是無能的表現,是自毀長城,結果秦昭襄王奪了白起的爵位,降為普通士兵。秦國實行20級的軍功爵制,最高一級是封君,把白起從20級一下抹光。然後讓他遷出京城,出京十里地,昭襄王和大臣商議這件事,又有人告狀,說白起口出怨言。昭襄王下令追趕白起,追上以後,賜給他一把劍,讓他自裁。後來白起仰天長嘆,自刎而死。白起的下場反過來印證了王翦的幸運,也說明了秦始皇對待功臣的寬厚,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功臣是公認的,是事業成功的保證,對待功臣,不僅是一個態度問題,而且是氣度,是你的事業能不能發展的一個標誌。秦始皇當了皇帝以後,一個功臣沒有殺,對人非常寬厚,這在古代的封建國君中間也是很少見的。寬厚不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品德和氣質,秦始皇能善待文臣武將,所以秦始皇滅六國是歷史的必然。秦始皇有那麼多重臣,又能善待重臣,所以只用了10年時間,就掃平天下,統一六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麼除此之外,秦始皇統一天下,還有什麼原因呢?請大家繼續關注,謝謝。
26:六世餘烈
[畫外音]秦國統一六國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們必須從秦國曆史上去探究他的原因。為什麼戰國七雄中,秦國最終能統一天下,秦的統一是歷史的選擇,還是另有原因呢?
秦始皇只用了十年時間,就擺平了六國,統一了天下。所以所有的歷史書講到這個問題,都強調由秦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是所有教材都回避了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秦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我想講講這個問題,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所謂歷史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