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頁)
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訊息不見了,那怎麼辦呢?其中的一個秦國士兵,他可能把另一個秦國士兵的腦袋砍下來,帶回來了,我掂一個人頭,就升一級啊,所以那個秦國計程車兵上了戰場以後,千方百計地想帶回來的東西就是人頭,所以你說這個秦國計程車兵到了戰場上,那不跟老虎跟狼,野狼一樣嗎?所以六國人稱他為虎狼之師啊,為什麼他後來那麼能打,就是他有一個很強的一個刺激在鼓勵著他。
[畫外音]商鞅的變法措施,既涉及政治制度,又涉及經濟制度,這樣一來,他的變法就必然要觸及到那些世襲貴族的既得利益,我們可以想像,當那些貴族的既得利益被觸犯的時候,他們肯定是不支援變法的,而且很有可能還會阻礙變法,所以商鞅在變法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那麼,商鞅又是怎樣衝破阻力,將變法推行下去的呢?
我們上面講的商鞅變法的那麼多東西,商鞅不過是一個從魏國過來的一個客卿,他能夠變法,全靠秦孝公的支援,所以孝公的支援,是商鞅變法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你光有支援還不行,那麼商鞅在變法中間,遇到了那麼多阻力,商鞅怎麼樣破除阻力呢?第一,叫樹威信,商鞅要變法必須樹立起來變法的威信。商鞅想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在歷史上很名,叫“立木為信”,立木為信的小故事,因為他知道,令而無信,比那個言而無信,它的危害更大,這個國家的政令,一定要講究信用,如果國家的政令令而無信的話,沒有人會執行,就是你貫徹不下去,商鞅想了個什麼辦法呢?他在那個秦朝的國都,國都“商場”的南門,豎了一個三丈高的大木樁,然後下了個命令,說誰能夠把這個三丈高的木樁,搬到這個“商場”的北門,賞十金,這個事很簡單,賞金很重,沒有人相信這麼簡單,給十金,誰都不搬,這不是鬧著玩兒嗎?商鞅一看沒人動,好,增加獎勵,誰能夠把這個木頭,從南門移到北門,獎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人來一試,結果有一個人愣是把這個木頭,從南門移到北門,商鞅立即兌現五十金,這個事情立即就傳開了,傳了一個什麼呢?大家都知道,商鞅說話是算數的,這就叫樹威信。
第二條,叫懲貴戚,要嚴懲違法的貴戚。因為大家知道,老百姓在法律面前是比較謹慎的,因為老百姓沒有靠山,所以遇到國家的法令,老百姓最比較容易守法,誰愛違法呢?貴戚。因為他們有背景,家裡有靠山,所以他們敢違法。商鞅變法的第二年,遇到了一件事,秦孝公的太子犯法了,怎麼辦?太子犯法,太子是嗣君啊,他將來是要繼位做國君的,你不能把太子給法辦了,那怎麼辦呢?商鞅變通,太子不是有老師嗎?太子犯法了,太子不能罰,我罰他的老師,史書記載,叫“刑其傅,黥其師”——《史記·商君列傳》,就是對他的傅,師傅的傅,對他的師傅,就是他的老師,這個人叫公子虔,給了他一個重罰,然後對他的老師,另一位老師黥刑,就是在臉上刺字,連太子的老師都要受罰,代太子受罰,你想想這個處罰力度多大。而且太子這個老師他很不爭氣,四年以後又犯法,這下商鞅不客氣了,按照法律的規定,他要受劓刑,什麼叫劓刑呢?把鼻子割了。所以秦孝公一死,他這個受過處罰的太子一繼位,被割了鼻子的他這個老師,立即誣告說商鞅謀反,然後這個繼位的這個太子呢,是秦惠文君,秦惠文君就下令,抓捕商鞅,因為太子也恨商鞅。
商鞅從京城得到訊息以後,就趕快逃了,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商鞅為什麼逃,就是因為他執法特別嚴,得罪了太子,得罪了太子的老師。商鞅想逃到哪兒去了,想逃到魏國去,他不是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做過官嗎?他要逃到魏國去,他想魏國人能夠接受他,結果跑到魏國的邊界,魏國的邊防人員禁止他入境,為什麼禁止他入境呢?因為商鞅曾經帶領他的軍隊把魏國的原來的都城安邑給佔了,佔了以後這個魏惠王就沒有辦法,就把他的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就是今天河南的開封,魏惠王在遷都的時候,非常遺憾地說了一句話,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我最後悔的是我沒有聽公叔痤的話,要麼用商鞅,要麼把商鞅給宰了,你現在不宰,現在他把我給整得這麼苦,魏惠王后來非常懊悔,因為有這麼個事,所以你想想商鞅逃到魏國去,魏國能收留他嗎?魏國不但不收留他,而且把商鞅抓起來,武裝押送給他送回秦國,那不就死路一條嗎?送回去還有好果子吃嗎?送回去以後,商鞅就被繼位的太子秦惠文王給車裂了,很殘酷的刑罰,就是把人的四肢綁在不同的車上,然後趕著這個車,讓它一拉,把這個人體給肢解了,活活地給肢解了,所以商鞅最後是車裂而死。
那麼我們最後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