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3/4頁)
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的親屬,一部分是功臣,但是這裡邊找不到秦國,換句話說,西周初年分封諸侯的時候,沒有秦國,那個時候的秦國,是一個很小的一個族群,沒有被封,那麼秦國到什麼時候,才逐步走上了一個崛起之路呢?
這裡邊是到西周的第八位天子,西周一共是十二位天子,到第八位天子,叫周孝王,到周孝王時期,秦人這個部族的有一個首領,叫非子,他做了一件周孝王非常賞識的事情,什麼事情呢?就是他替周孝王養馬,而且養馬養得非常好,馬群繁殖得很茂盛,馬匹長得膘肥體壯,周孝王很欣賞非子,所以周孝王就給了他一個嘉獎,這個嘉獎就是,按歷史的記載叫“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史記·秦本紀》,就是正式把他封到秦這個地方,秦實際上是非子的封地,這個封地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甘肅的隴西,甘肅隴西這一帶,是秦國最早的封地,然後讓他繼承他祖先的嬴姓,而且這塊地方,就作為非子的采邑,因為周朝最高的叫王,像周武王,周文王,周平王都叫王,那麼王下面就是諸侯了,諸侯下面就是卿大夫,卿大夫下邊就是士,到了卿大夫這一級的時候,有了自己的采邑。所以這個時候,非子他所取得的,實際上是卿大夫這麼一個職務。
什麼叫采邑呢?采邑是古代的天子給諸侯,封給他手下的卿和大夫的一塊領地,這塊領地是世襲的,可以父子相承的,因為那時候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發工資,封了一個卿跟大夫,也不是發工資,那怎麼辦呢?它是一種食物,我把這塊地封給你,這塊土地連人民都屬於你,然後這塊土地上打的東西都交給你,所以卿跟大夫,就叫這塊地,因為吃的是這塊地,也稱之為食邑,食物的食,食邑。而這個采邑,封給了非子以後,這是一個標誌,說明這個秦從一般的族群,這個時候進到了卿大夫這個階層,這個卿大夫比諸侯國要小,比諸侯要小,但是它畢竟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這是這個第一步。
[畫外音]秦始皇雖然號稱千古一帝,但是他的祖先非子卻並沒有顯赫的身世,只是養馬出身,不過非子不是一般的牧馬人,他服務的物件是周天子,再加上非子很敬業,業務也很精通,他的養馬成績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因此獲得了一個卿大夫的身份,這是秦始皇家族走向政治舞臺的第一步,但是從此之後,秦始皇的家族一直沒有太大的作為,直到西周王朝走向窮途末路的時候,秦始皇家族才抓住了一個歷史機遇,那麼西周王朝究竟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秦始皇家族又是如何把握住了這個歷史機遇的呢?
這個變化是什麼呢?就是周天子的地位在逐步地下降,西周的王制在走向衰落,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有三個周王應當負很大的責任。這三個周王,第一個是周厲王,周厲王是西周十二代王的第十位,這個周厲王有兩點失誤,第一,他與民爭利;第二他壓制言論。周厲王怎麼與民爭利呢?本來這些東西像山林啊,像水面,是允許所有的人使用的,但是周厲王時期,他把它收歸國有,特別是收歸國有的話,直接傷害了一類人的利益,這一類人叫國人,這個國就是國都。什麼叫國人呢?簡單來說就是住在都城裡的人,但是這個國人,可不是一般的人,和國人相對的叫野人,國人是比較高的一個層次,國人有一定的權利啊,比如說,國人可以參加祭祀,國人可以從軍,國人可以做基層官吏,周厲王的這個措施就直接導致國人和他的矛看尖銳了。
在這種情況下,國人意見很大,那麼說周厲王話的人也很多,周厲王採取了高壓政策,他派人監視國人,派了好多特工監視國人,只要誰向他報告說,誰在背後議論他了,他就把這個人殺了,這樣最後導致了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史記·周本紀》,就是國人在京城裡面,見面的時候不敢說話,只是使個眼色,這叫以目,就是光使個眼色不敢說話,到了這個程度,而這是直接壓制言論的一個結果,周厲王反倒很高興,他跟他手下一個大臣說,“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史記·周本紀》,這個弭謗的弭,就是我能夠堵著國人說話了,他們不敢在背後說我的話了,這個謗是今天我們說的誹謗的謗,但這個謗在古代它不是誹謗的意思。什麼叫謗呢?謗泛指在背後議論一個人,議論這個人好和議論這個人壞都叫謗,所以這個謗就是背後議論人。他說我現在能夠弭謗,就是阻止國人在背後議論我。這個大臣就告訴他,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他說你堵老百姓的嘴,就像堵住河水不讓它流一樣。你河水堵著不讓流,時間長了,這個水就會漫出來,傷人一定會非常多,所以這個水你只能疏導,千萬不能堵。而你堵老百姓的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