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史;關注的是整個人類,而不是侷限於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書的觀點,就如一位棲身月球的觀察者從整體上對我們所在的球體進行考察時形成的觀點,因而,與居住倫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觀察者的觀點判然不同。
一、世界史的目的
對歷史進行全球性深索的方法是現代歷史編纂學的嶄新起點。從十八世紀啟蒙時代起,歷史研究注重國別史,而不注重人類史。但是近年來,當代各重大事件的全球性日益顯著,人們對世界史的興趣也隨之大增。由於宇航員幾小時內即可繞地球飛行一週,甚至登上月球,由於報上刊載的有關亞非的文章,其數量並不少於有關歐美的文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觀察歷史的視野必須愈益擴大。要了解這個名符其實的“一個整體”的世界,研究世界史顯然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人們之所以致力於世界史的研究,並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實用價值。同樣重要的是,人類歷史自始便具有一種個容忽視,必須承認的基本的統一性。要確切認識西方的歷史或非西方的歷史,沒有一個包含這兩者的全球性觀點是不行的識有運用全球性觀點,才能瞭解各民族在各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對決定人類歷臾程序所起的重大作用。
確實,這種相互影響在哥倫布和達·伽馬進行海道探險之前,是時斷時續,微不足道的。哥倫布、達·伽馬及其後繼者在短短几十年間使世界各地區開始直接交往,這種交往日益頻繁,持續至今。與此相反,1500年以前的各人類社會均處於不同程度的彼此隔離的狀態之中。不過,這種閉塞狀態從來不是絕對的。早在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漫長數千年中,人類各部分實際上已在相互影響,只是相互影響的程度隨歷史時期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本書論述1500年之前的歷史時期,本書的主題實質上就是由這一時期中人類各部分相互影響的詳細情況構減的。1500年以後,由於人類的通訊聯絡日漸加強、交通工具不斷髮達,整個地球以加速度日益縮小,現在,竟被人們稱為“宇宙飛船式的地球”或“地球村”。
二、世界史的結構
如果說世界史是全人類共同的歷史,那麼,便產生這樣一個問題:是否可以在課堂裡講授世界史呢?常有人發表這樣的看法,按其定義說來,世界史當包羅一切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史,它包含的內容過於浩繁,因此不適宜在課堂裡講授。也有人指出,僅僅教西方文明史就已感到難以應付,如何還能把其他地區如中國、印度和中東的文明史也都包括進去呢?當然,回答只有一個“不能”,只能說,按照這種定義的世界史顯然是無法在課堂裡講授的。但是,上述定義並不準確,實屬誤解。正如西方歷史不是西方各國曆史的總和,世界歷史也不是世界上各種文明的總和。
如果研究西方文明須逐一考察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巴爾幹半島等國家和地區的歷史,那麼這一研究顯然會行不通。但實際上這一研究是可行的,因為我們不能採用搭積木式的方法,而應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整個西方發生影響的那些歷史力量或歷史運動之上,諸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十字軍東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法國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等等。研究世界史也同樣如此,不過,世界史的舞臺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區,因此,研究重點應放在那些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運動之上。
例如,舊石器時代,人類在非洲大陸上出現,並逐漸擴散到歐亞大陸、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新石器時代,農業取得了決定性進展,隨即產生了金屬製造和其他各種技術,從而導致了城市生活和文明的產生。這些技術發源於中東,並向四周擴散,從而發展了歐亞大陸諸偉大的文明,包括中國文明、印度文明、中東文明和歐洲文明。雖然這些文明由於某些強大的、跨地區的歷史力量,諸如希臘文化、基督教、怫教和來自歐亞大陸中部大草原的遊牧部族的多次入侵,而程度不同他相互影響,但幾千年來,它們的發展一直是平行而獨立的。1500年以後,歐亞大陸的這種平衡狀態逐漸為由新興的西方促成的全球性一體化狀態所取代,這種一體化狀態在19世紀時發展到頂點,轉而導致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霸權。20世紀的歷史,實質上是日甚一日地反對世界霸權的歷史,是西方的技術和思想的迅速傳播迫使人們冒險探索一條通向新的世界平衡的道路的歷史。以上是世界史的基本原理和結構的簡要說明。
三、世界歷史地理
正如世界史通常被認為是世界各地區文明史的總和,世界歷史地理也被認為是構成地球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