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寫信時他還想到了水力風箱:“熔鍊和提煉金屬時使用皮風箱;這種風箱無需用手推拉,能將金屬從無用的、泥土似的現存物質中分離出來。”貝薩里翁還談到,在義大利,“人們很容易獲得有關鍊鐵的知識,而這一知識對人類是非常有用、必不可少的”。這一陳述的意義是很明顯的。中世紀西歐取得的技術進步如此巨大,以致歷史上第一次有東方人建議,派學生到西方去學習“實用工藝。”
四、發展中的經濟
與技術進步相一致的是相應的經濟發展。900至1300年,經濟穩步發展。然後出現了14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它由多種因素共同引起。這些因素是連年的糧食歉收和饑荒、黑死病、英法“百年戰爭”以及德國和義大利的其他鬥爭。糧食歉收和饑荒在1315和1316年期間尤為嚴重。黑死病首次流行於1349年,奪去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的生命;以後又多次週期性地發生。不過,1400年後不久,經濟開始復甦;從那時起,經濟發展的趨勢是普遍地上升。
經濟的全面發展自然同技術進步有關;技術進步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率的提高。這幾個世紀未曾遭受任何外來侵略也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另外,10至14世紀,人口大約增長了50% 這一增長率在全球性人口爆炸的今天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當時卻是世界上任何一個面積大體相當的地區無法與其相比的。人口激增促進了維持人口增長的農業的改進;而食物供應的增加反過來又使人口的進一步增長成為可能。
歐洲經濟的發展在各個領域中都很顯著。新的採礦法提高了中歐和北歐地區的鹽、銀、鉛、鋅、銅、錫和鐵礦石的產量。同樣,不列顛、斯堪的納維亞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豐富的水材和松脂的開採範圍這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北部地區的漁業的產量,尤其是愛爾蘭和挪威的鱈魚、波羅的海的鯡魚的捕撈量也大大增加。當然,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所從事的農業的生產率也大大提高了。農民首次開墾了村莊周圍的荒地。這是一個驚人擔卻千真萬確的事實:12世紀,法國只有約二分之一、德國只有三分之一、英格蘭只有五分之一的土地被耕種,其餘的都是森林、沼澤地和荒地。在小塊耕地的周圍是大片有待殖民者去開墾的荒地。歐洲農民絡繹不絕地湧進這些無人居住的空地,砍伐森林,燒燬灌木叢,抽乾沼澤地,準備開墾和耕種。到1300年時,法國的耕地面積比今天還要大。
農民不僅在自己所在的地區開荒種地,而且隨人口的增長移居廣闊無垠、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正如美國發起過向太平洋沿岸的西遷運動一樣,歐洲這時開始了向俄羅斯邊境的東遷運動。例如,到1350年,西里西亞地區有新殖民地1500個,由15萬到20萬移民經營。不僅日耳曼移民渡過易北河,排擠東歐的斯拉夫和波羅的海諸民族,而且其他移民也隨著征服進入西班牙,盎格魯撒克遜人挺進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
人口的增長,以及農業、採礦業、漁業和林業產量的提高,都相應地促進了商業和城市的發展。10世紀時,雖然歐洲各地已可見到商人,但他們經營的商品絕大多數是奢侈品。到14世紀時,商業已從日常生活的外國發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當時交換的貨物有:英格蘭的原羊毛,佛蘭德的用英國羊毛製成的毛織品,德意志的鐵和木材,斯拉夫地區的毛皮,西班牙的皮革和鋼,以及東方的奢侈品等。儘管從事商業的人只佔總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中世紀後期商業的巨大發展,對整個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城市作為地方貿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開始慢慢地出現。義大利在這方面居領先地位,擁有威尼斯、阿馬爾菲和那不勒斯這樣的商業中心;這些商業中心的居民被倫巴第侵略者切斷了同內地的聯絡,於是開始出海謀生。後來,內地商路上和波羅的海沿岸相繼出現了一些城市。另外,定期大集市對商品銷售也很重要;這些集市出現在商路兩旁,以香檳地區的那些集市最為著名;香檳離佛蘭德、義大利和德意志的距離相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人口和貿易量方面,中世紀西歐的城市同中國、印度或中東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由於擁有日益增長的自治權和政治力量,它們顯得十分獨特。恰恰因為它們再從頭開始,而且處於政治上支離破碎的歐洲而不是堅如磐石的帝國的結構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自信和獨立,這種自信和獨立是歐亞大陸其他任何地區所沒有的。
由於自治市的自由民擁有權力和財政資源,他們通常從國王那裡獲得皇家特許狀;特許狀准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