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頁)
低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首先是他評價人才不拘一格。“凡有一技之長者,……斷不可輕視”。每到一地,他都是極力尋訪延攬“一技之長者”。他手下的優秀人才,或聘自諸生,或拔自隴畝,或招自營武,真可謂“英雄不問出身”,有才即能為我所用。曾公的用人,卻並非見之就用,而是多能用其所長。有膽氣者令其領兵打仗,謹慎者用其籌辦糧餉,有文字功底者讓其辦文案,學問深厚者校勘書籍。梳理一下曾國藩麾下的人才,即可看出他的“量才器使”的眼光。在曾氏幕府工作過的謀略人才有郭嵩燾、李鴻章、薛福成等,軍事人才水上有彭玉麟、陸上有李元度等,吏治人才有李宗羨、趙烈文等,文教人才有俞樾、吳汝綸,製造人才有李善蘭、容閎等,這些人,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者,堪稱一時之人傑。
人才不是天生的。曾國藩深知這一點,故而他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鍊而出耳”。最有名的例子是曾氏對李鴻章的培養。《清史稿》為李鴻章立傳,中有“從曾國藩遊,講求經世之學”,“從國藩於江西”的敘述。曾國藩對李鴻章的教誨極盡心思。為了打磨李鴻章這個少年得志的富家子弟的銳氣和稜角,在李鴻章去江西九江投奔他的時候,曾氏對他很是冷淡,甚至“拒收”,給心高氣傲的李鴻章一個“下馬威”。曾氏在軍中極講規矩,每天定時吃飯,李鴻章散漫慣了,經常不能按時趕到,特別是早飯很難按時去吃,曾國藩大動肝火,當著所有幕僚的面大聲訓斥,嚇得李鴻章心裡打鼓,從此小心謹慎。對於李鴻章的文書處理能力和其他優點,曾氏注意褒獎和鼓勵,認為李天資過人,必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正是這種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使李鴻章很快成才,終成一代名臣。曾氏死時,李鴻章作聯挽之:“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代難逢天下才。”上聯抒盡對老師栽培的感念之情,亦從一個側面道出了曾氏善於培養人才的事實。
如果只是一般使用和培養人才,那最多也只能算是個伯樂而已。曾國藩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能從一種更為宏闊的視野來觀照人才,別有一種懷抱和寄託。“無兵不足深慮,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出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嘆者也。默觀天下大局,萬難挽回,侍與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這種充滿憂患意識的人才觀,使他在吸引、培養、使用人才上,格外用心用力,格外具有長遠眼光。在這一點上,他超越了許多同時代官員。在他治下,眾多人才是“徒步數千裡從公”,“幕府賓僚,尤極一時之盛”。——這也正是曾氏成就大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朝廷亦可成弱勢——晚清朝廷與地方關係的一種觀察
俗話說:“胳膊扭不過大腿。”在古代,把皇帝、朝廷比作大腿,把地方官吏比作胳膊,想來也不會失當。因為一般來講,“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作為皇權象徵的朝廷,總比地方官要威嚴得多。但這只是以常理度之。實際上,朝代更迭,權力互動,皇權總有衰落的時候,而地方大員恃寵而驕的事件亦時有發生。東周列國時期,所謂的君主便時常被列國欺凌。漢末時的漢獻帝亦曾被曹操軟禁,發生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著名事件。唐代宗時,同華節度使周智光守陝州,大言“此去長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怕踏破長安城”。面對地方大員的這種驕焰,代宗只能默默含忍。清代官員似乎並沒有周智光這般猖狂,但至“太平天國”興起,地方官員在征討中權力逐漸擴張,對於朝廷亦就變得漸次侮慢,其間發生的一些事情,分明在言說著胳膊與大腿關係的倒置。
得寵太監安得海的被殺頗富戲劇性。這一轟動性事件,既顯示了地方官員的權謀,更表現了他們的強悍和朝廷對他們的無奈。同治八年,太平天國燃起的硝煙剛剛散盡,山東巡撫丁寶楨就把奉命南下過境山東的太監安德海抓起來殺掉了。以常理論之,安德海奉朝廷之命,屬於欽差大臣,在地方應享受隆重的接待。但丁寶楨明白無誤地表示:“吾聞安德海將往廣東,必過境山東,過則執而殺之,以其罪奏聞。”及至安德海真的成行,丁寶楨一面向朝廷請旨,一面派人封堵。而不明形勢的安德海自恃欽差身份,完全不知末日來臨,反而詈罵追殺者:“我奉皇太后(慈禧)之命,織龍衣廣東,汝等自速戾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