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會,他們要一舉擊沉南宋小朝廷這艘一直在百年風雨中飄搖的“破船”!
運河再不屬於南宋。再不僅屬於漢人。
來自草原馬背的民族,有能力駕馭運河,並且可以駕馭得很好。既有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之後的事實將更加證明這一點。
忽必烈決定定都北京,但他也有憂慮:“燕南府的平原物產尚欠豐饒,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僅靠當地物資無法維持。而燕去豐饒的江南極遠,這正是朕憂之所在啊!”
一大臣:“聖上不必憂慮,有通濟渠、永濟渠直達燕京,足可以把江南的金山銀山搬過來!”
忽必烈一笑,笑中有苦澀:“這一點朕知道。通濟渠築於隋時大業元年、永濟渠築於隋時大業四年,相距現在已有600多年啦。600多年的鐵都快爛了,何況是土築成的河呢?很多河段已經淤塞,無法通航。再說,就算能通航,將來我們的大都定在燕京,江南漕船從古江南運河入長江,再沿山陽瀆抵達淮安後過淮河,再轉入同通濟渠,至鞏義沁口入黃河,再從黃河轉向永濟渠,再達涿郡,這個彎子太大,大河5000裡啊!你們看看,這運河像不像一張我們兵士手上的‘弓’啊?等一艘漕船從江南沿‘弓’走來,朕的頭髮都等白啦!吾蒙古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草原的馬背上,不諳水事,有誰替朕疏浚治理?如果說運河是一張弓,有誰能讓我們棄‘弓’走‘弦’?如果說燕京是一匹馬的馬頭,通向江南的運河就是套在馬頭上的韁繩,有誰能替朕將這韁繩給拉直?!”
沉默。
面對自己大汗的憂慮,所有的大臣都陷入了無言的沉默。
——“有一個人能替聖上將馬頭上的韁繩給拉直!”
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突然傳來這樣大聲的回應,令忽必烈及在場的所有人大吃一驚。
忽必烈舉首向傳出聲音的角落看去,說話的人是中書左丞張文謙。
“哦,他是誰?”
“郭守敬!此人年僅31歲,但習知水利,且巧思絕人,是國家難得的棟樑之材。” 中書左丞張文謙興奮地稟奏道。
當中書左丞張文謙把郭守敬帶到忽必烈大汗面前,一番問話之後,忽必烈大喜過望!
。 想看書來
忽必烈召見郭守敬(2)
郭守敬,字若思,順德路刑臺(今刑臺市)人。中等身材,外表結實,一張粗獷、土紅色寬大的臉,額角隆起,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餓虎般深藏的雙眼閃動著智慧之光。
小的時候,郭守敬與在數學、天文和水利方面頗有造詣的祖父郭榮生活在一起,使他從小就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稍大一些以後,郭守敬離開爺爺,拜當時著名的“刑臺學派”代表人物劉秉忠為師,潛心學習數學、地理和水利,知識日益精進。在他20歲那年,刑臺城北的小河被泥沙淤塞,石橋被湮沒,給當地百姓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郭守敬得知後,來到這裡,仔細勘測,拿出了治理方案。他組織民工很快就挖出了石橋,疏浚了河道,在當地百姓中傳為佳話。
爺爺郭榮很自豪自己的孫子有如此才幹,決定推薦給自己在朝中做官的同鄉好友,拜託他有機會時將孫子舉薦給朝廷,讓他為國家建功,為百姓立業。
爺爺郭榮的好朋友就是中書左丞張文謙。
郭榮的推薦,張文謙把“郭守敬”這個名字記在了心裡。當忽必烈說出“朕憂所在”時,“郭守敬”這個名字像一道明亮的閃電劃過張文謙的心頭:是舉薦郭守敬的時候了。他大著膽子當著忽必烈大汗的面說出了“有一個人能替聖上將馬頭上的韁繩給拉直”的話來。
忽必烈:“速速帶來見朕!”
1262年,郭守敬在中書左丞張文謙的引領下,來到元朝上都(今內蒙正藍旗東北)覲見忽必烈。
“朕正為燕京漕運水道犯難,‘習知水利’的年輕人有什麼見解啊?”元世祖一見張文謙和郭守敬,直切要害。
初見聖上,郭守敬全然沒有鄉村僻壤農夫的拘謹,面對元世祖詢問,生氣勃勃的郭守敬說出了平時對大都水利的深思熟慮:“可重開金口河,以引渾河(今永定河)之水入大都,興漕運與灌溉之利。”
郭守敬一語既出,引得元世祖興趣盎然:
“重開金口河談何容易!朕知道,金口河是金大定十一年(1171)開鑿的渠道,自大都西郊引永定河水至通州北部連通白河,本來的目的是漕運,但因地勢高峻,水性渾濁,水運難以成行,只起了些灌溉的作用。大定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