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馳騁涼州。
除此之外,樊稠、楊定乃涼州本地人氏,名聲在外,素來為羌人所敬服。有他們同行,平定涼州就會容易許多。
賈詡、李儒亦是涼州名士(李儒籍貫不詳,就當成是涼州的吧),曾經在董卓帳下效命,與羌人也打過很多的交道。有他們兩人在,陳旭奪取涼州將會輕鬆很多。
司馬懿雖然尚未及冠,卻也是一塊璞玉,文昭也想將他多多帶在身旁歷練一番,好讓他能夠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人才。
因為陳旭知道,漢末最厲害的幾路諸侯,絕對不容易對付。若不能儘量壯大自身實力,很有可能會落得一個兵敗身亡的下場。
甘寧這次率領水軍隨軍出征,主要以運輸糧草為主。
蒲坂與涼州的距離並不近,若以陸路運輸糧草,不僅耗費巨大,而且速度緩慢。
假如用水軍運輸糧草,剛好可以先將糧草從汾水運往渭水,再從渭水逆流而上,一直運往涼州。
如此一來,就可以省下大量人力、物力。
涼州乃偏僻荒蕪之所,馬騰、韓遂軍中也沒有什麼頂尖謀士。因此,田豐等人完全沒有必要一同隨軍出征。
更何況,他們還要幫文昭守好關中,防備關東諸侯,亦是任重而道遠。
另外一方面,新的太學已經建成,也需要田豐、程昱、鍾繇這等名士前去授課,以保證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能夠為陳旭培養人才。
文昭新建的這個太學,與以往的太學有著根本的區別。
這個書院雖然名義上稱之為太學,卻完全是按照文昭的意思,新建的一個學院。
以往的太學,教授《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
然而文昭創辦的這個太學,卻以教人讀書識字,開啟民智為己任。但凡有立志於讀書之人,經過考核以後,都可以進入太學學習。
對於那些家庭貧困的學子,太學還可以給他們提供工作,以及免費的書籍,讓他們以半工半讀的方式讀書。
與傳統太學不同,文昭新建的這個書院之內,增添了許多科目。
除了傳統太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以外,這些科目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種為軍事類,教授武藝、箭術、兵法;第二種為內政類,專門教授處理政務、人際關係、治理地方。
至於第三種則是包羅永珍,沒有定論。文昭來自後世,自然知道科技力量的強大,他也曉得工商製造業的重要性。
這第三種型別,就包含了商業、工匠、鐵匠、發明、種田等各方各面。可以說,這個型別包羅永珍,將那些曾經受歧視職業,幾乎都包含了進來。
當然,文昭在建立這個太學的時候,遭受到了極其強大的阻力。哪怕他麾下的謀士,也有不少人反對。
一開始當文昭提議重建太學的時候,滿朝公卿全都歡呼雀躍。
當年由於太學生支援陳蕃、李膺等人,反對宦官當政,而被打上‘黨人’的標籤,數以千計的太學生被逮捕和囚禁。甚至還有不少太學生,被宦官處死。
自那以後,大漢的太學徹底沒落。後來經過董卓亂政、遷都,太學更是完全消失。
文昭假如真的能夠重建太學,朝中公卿自然是舉雙手贊成。
然而,當眾人聽聞,文昭要建一個不倫不類的太學之後,他們當即堅決反對。
在眾人看來,太學就應該是個純粹的地方,教授軍事方面的知識,就會讓這個充滿儒雅的太學顯得有些暴力;教授那些賤業,更是侮辱了太學這個名字。
面對朝中大臣激烈的反對,文昭終於開始獨斷專橫,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強行要求天子答應建立這麼一個書院。
在文昭的堅持下,天子以及百官也都毫無辦法,只得同意開辦這個不倫不類的書院。
然而,在百官的強烈要求下,文昭最終還是將太學一分為三。其中教授傳統經學的地方,獨自開闢成一個地方。
至於培養內政人才,也被他們合併在了一起。在這些朝中大臣看來,只要學好了傳統經學,治理國家完全沒有問題。
文昭雖然可以獨斷專橫,卻也不想跟這些人關係弄得太僵,就答應了他們。
而且他也覺得,傳統經學也有極大的價值。不然的話,也不會培養出三國時期那麼多的頂級人才了。
做到這裡,文昭乾脆將教授軍事、以及教授雜學的部門,也都單獨開闢了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