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2/4頁)
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者遠遠甩在後面。即使是在公司開創的最初幾個月裡,柳傳志也一定能體會到,曾茂朝所謂“計算所的金字招牌”並非言過其實。比如公司早期從銀行貸款,全部以中科院計算所為“合同的申請借款單位”,又以中國科學院開發局為“擔保單位”。又比如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周光召在1985年1月21日將科學院擁有“外匯額度”中的20萬美元,批給這家公司使用,令周圍大小企業豔羨不已。“外匯額度”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一種特有的經濟現象,意思是,任何人或者任何機構使用外匯都須置於國家計劃之中,包括使用數量和使用時間,不得隨意胡來,如若不然,輕則違紀重則違法。所以周在批文裡所說“這是一種特別的優惠”,並非言過其實。 1985年12月,也即公司成立一年之後,很多人都希望公司能夠在獨立的軌道上走得更遠,比如建立董事會以使公司完全擺脫計算所的控制,但是柳傳志堅決不同意。效忠與背叛構成了當時個人與組織之間的常態。柳傳志越是相信自己已經走上一條不歸之路,也就越是要讓自己更像一個忠臣,而非叛逆者。他在總結大會上宣稱:“公司不設董事會,在所領導直接關懷和領導下開展工作,這就保證了公司的一切行動納入全所統一發展軌道。”在以後的20年中,公司內外的人們無數次提起這個話題,人們漸漸傾向於認為,計算所掏出20萬元便每年坐收漁利數千萬元,實在是佔了天大的便宜。對於將這家公司的財產歸屬於國家,也有人提出質疑。似乎只有柳傳志一次又一次地站出來為計算所辯護,這一天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也是最直截了當的一次。 他還一一歷數公司一年來的業績。那些為公司帶來利潤的業務,諸如石化部天津總公司的管理系統工程、國家體委管理工程、牡丹江鋼鐵廠自動管理系統、電源成果的轉讓、開發網路、推廣簡易終端、軟體的收集和改造等等,大部分都是一些小事,不上臺面,但其中至少有四件事情可歌可泣,因為它們總計為公司帶來350萬元營業額和250萬元利潤,還證明如果不是行走在計算所的“統一發展軌道”上,公司將一事無成: —KT8920大型計算機。本由計算所單獨承擔,計算所將其中儲存器、擴存、應用軟體的部分轉交公司,又以公司名義對外簽訂25個合同,獲得利潤60萬元。 —中國科學院購買500臺IBM的計算機,把其中驗收、維修和培訓的環節交給公司,公司得以收取服務費70萬元。 —為IBM北京中心代理若干專案,獲毛利7萬美元。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副研究員倪光南兼任公司總工程師,並把計算所的研究成果“漢字系統”帶到公司。 關於倪光南和他的“漢字系統”,容我們稍後再敘。現在只需說明一點,這一技術在計算所歷經10年的研究,在來到公司之後不過6個月,已經售出至少100套,為公司帶來大約40萬元的毛利潤,也讓柳傳志看到了公司的未來之路。    
忍辱負重
大環境改造不了,你就努力去改造小環境。小環境還是改造不了,你就好好去適應環境,等待改造的機會。——柳傳志 某些想法一直縈繞在柳傳志的心頭:他渴望找到一條道路,靠著它,把計算所裡那些新奇的發明賣給千家萬戶,讓技術變成利潤,實現自己的夢想,甚至還能貼補計算所的研究經費,回報曾茂朝的知遇之恩。他已經洞察自己的短處:在科學的領域裡缺少專注和激情,也沒有一鳴驚人的才幹,比起計算所裡的許多人,比如倪光南和陳大有,要差許多。但是他明白自己有個長處與眾不同。“有的人像一顆珍珠,”他有一次對朋友說,“有的人不是珍珠,不能像珍珠一樣閃閃發光,但他是一條線,能把那些珍珠串起來,做出一條光彩奪目的項鍊來。”他已經40歲了,不可能再改變自己,但他深知自己的價值所在:“我想我就是那條線。”    
柳傳志、倪光南的共同夢想(1)
1985年的早期,柳傳志心目中的一顆“珍珠”就是倪光南。後者是第六研究室的副研究員,也是計算所公認的技術方面的佼佼者。 倪光南加入公司的種種情節,後來被媒體無數次地加以描繪。記者、作家、官員、公司的領導者,甚至包括柳傳志本人,那時候都傾向於給這個故事賦予傳奇色彩和道德的光輝。《科技日報》說他是個“有著改革思想的科學家,有著以市場為目標來判斷成績的價值觀”。《科技開發動態》說他是漢字資訊處理領域的“開路者”。有個作家,劉紹棠,說他擁有菊花般的品格,“寧可抱香枝上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