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生活得比任何人都快樂,正如鄉村歌手約翰·丹佛在歌曲《處處有愛》中唱到的:
我知道人間處處有愛
請你放心地成為你自己
我相信人生可以變得更加完美
就讓我們加入這場人生的遊戲
愛與獨立(1)
幫助他人心靈的成長,也可以滋養我們的心靈。愛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於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物件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很多人卻無法做到這一點,由此導致身心的痛苦乃至嚴重的疾病。
不把別人看成獨立的個體,無視別人的獨立和自由,這種情形最極端的體現,恐怕就是“自戀”了。自戀者不能接受這一事實:他們的子女、配偶和朋友,都有各自的想法與情感。我接待過一個叫蘇珊的病人,她當時31歲,從18歲開始,她就多次自殺未遂,此後13年裡,她成了醫院和精神療養院的常客。她接受過多位心理醫生的幫助,病情也大有好轉。我為她治療了幾個月,她漸漸學會信任值得信賴的人,也能分辨出哪些人值得信賴;她也能夠接受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事實,以開朗而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她學會了自尊自愛,學會了照顧自己,不再像過去那樣過於依賴別人。總而言之,她的健康恢復得很快。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她就可以徹底出院,去過獨立的生活。我見到了她的父母,他們五十多歲,談吐高雅。我美滋滋地把蘇珊的情況告訴他們,還解釋了我對蘇珊的前景感到樂觀的理由。不料,蘇珊的母親,X女士突然流下了眼淚。我以為她是過分激動才喜極而泣,奇怪的是,她的表情卻極為悲哀。我只好問道:“我真的不明白,夫人。我告訴你的是個好訊息,你為什麼還要難過呢?”
“我當然感到難過了,”她說,“想到蘇珊的痛苦,你怎能叫我不流淚呢?”
我不厭其煩地解釋:蘇珊在患病和治療期間,的確吃了不少苦頭,但這是值得的。她學到了很多,而且就要脫離苦海了。根據我的經驗,和其他成年人相比,她變得相當成熟。在與精神分裂症的較量中,她的經驗、勇氣和智慧,或許能使她更為堅強,她將來要經受的痛苦,也會比別人少得多。我驚訝地發現,她的母親依然面色悲哀地默默流淚。
“我真是有些糊塗了,X女士,”我說:“在過去13年裡,你一定接觸過蘇珊的許多心理醫生,對蘇珊的情況一定很清楚。我堅信她這一次的恢復,尤其會讓你感到樂觀。難道除了難過以外,你就不為她感到高興嗎?”
“我想到的只是……蘇珊活得太苦了。”她眼淚汪汪地說。
我說:“可是,你真的不為她感到高興嗎?你想到的,只是她以前的痛苦嗎?”
她照舊哭泣著說:“可憐的蘇珊,她一輩子都在受苦。”
我突然明白了:X女士不是在為蘇珊流淚,而是在為她自己流淚,為她遭受的痛苦而悲傷。我們談論的是蘇珊而不是她,她只好假借蘇珊的名義,發洩她本人的隱痛。一開始,我沒有想到,她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我意識到,這是因為她無法區分她和蘇珊的不同,她以為她感覺到的一切,蘇珊都能夠感覺到。蘇珊成了她表達情感的工具。X女士不是故意要這樣做,她也沒有任何惡意,但是,在她的意識深處,根本不覺得蘇珊和她有什麼區別。她認為蘇珊就是她,而她從未把蘇珊當成獨立的個體。在意識思維層面,她知道蘇珊和她是兩個人,可是在情感方面,她覺得除了她以外,其他人(包括蘇珊)都不存在。她的這種願望和感受過於強烈,以致她認為全世界只有她———X女士———一個人存在,而其他人只是虛幻之物。
我後來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親,往往是典型的自戀狂。這不是說子女有精神分裂,母親就一定是自戀狂,也不意味著母親是自戀狂,孩子就必然患有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原因複雜,跟遺傳和環境都有關係,母親患有自戀狂的病症,勢必給孩子的童年帶來負面的影響。
以蘇珊和其母親為例,假如我們瞭解她們相處的情形,對於這種影響的認識就會更清楚。例如,有一天下午,蘇珊患有自戀狂症的母親———X女士,正深浸在自哀自憐的狀態中。蘇珊放學回到家裡,她在美術課上得到了優等成績,所以高興地把作品拿給母親欣賞。她告訴母親她進步得多麼快。她等著母親給予表揚,X女士卻說:“蘇珊,你快去睡午覺吧!為了畫這些畫,你最近太辛苦了。現在的學校真不像話,根本不管孩子的健康。”還有一天,X女士正處在自我幻想的狂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