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就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授朝散郎。後來又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後來又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應當死刑,後來遇到大赦才免掉一死。他的父親也受到連累,被貶為交趾令。幾年後,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僅2歲。”
“盧照鄰的生卒年代都沒有詳細記載,有關他的生平,也是說法不一,但可以清楚的是,盧照鄰離開蜀地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因友人救護得免。後來又染上了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再後來,又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政治上的坎坷失意以及長期病痛的折磨,盧照鄰無法忍受,最後自投潁水而死。”
對於初唐四傑的生平,施得不敢說是瞭如指掌,至少也是心中有數,主要也是他學習相面以來,對古代眾多名人的面相和命運多有涉獵,對初唐四傑四人的人生起伏,也早有研究。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詩就是他七歲時的作品。婺州義烏人。早年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後來擔任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後來又當一個小小的縣官,不得志,辭官。睿宗時,李敬業起兵討武則天,他曾為徐敬業僚屬,起草了著名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敬業失敗被殺後,駱賓王下落不明,有說他和李敬業一同被殺,有說他亡命天涯,甚至有說他在靈隱寺為僧。其一生行跡,頗為詭奇,總之,也是沒有善終。”
“那楊炯呢?”夏花才知道原來盛名之下的初唐四傑,其中三人都是悲慘的下場,由此可見,文采和名聲,確實和命運並不是正比的關係。人的命運,還是由心性決定。
“就是,楊炯呢?”全有也被初唐四傑的人生經歷吸引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被裴行儉唯一看中的楊炯的最終命運。
“楊炯,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年僅ll歲時,被舉為神童。楊炯進士出身,在唐朝,考中進士非常難,他一生仕途平順,沒有太大的起落,但也沒有當過太大的官兒,最後擔任了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死在於任所之上……終年歲,也算是善終了。”施得講完了初唐四傑四人的生平,微嘆一聲,“初唐四傑的人生經歷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有才華是好事,但恃才傲物或是年少輕狂,又或者是浮躁、淺薄,不夠沉穩,沒有涵養和風度,就不會是成就大事的才器。”
“對,太對了。”全有也從中領悟到了一個道理,“有一句話說,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其殃。初唐四傑的故事,讓我也想起了唐朝的另一個名人——陳子昂。史書記載,陳子昂幼而聰穎,少而任俠,年十七、八,尚不知書。後因擊劍傷人,始棄武從文……說來好聽,其實意思是說陳子昂年輕的時候胡作非為,為害鄉里,後來因為傷了人,才開始知道讀書。後來陳子昂入京趕考,結果落第。再後來再次趕考,仍然不中,他一怒之中,花了千金買琴,並在次日在長安宣陽裡宴會滿城豪貴,當著豪貴之面,摔了千金所買之琴,一時轟動長安。然後他才詩名大振,最終中了進士。要我說,陳子昂是一個非常有營銷才能的人才,懂得怎樣推銷自己,懂得如何造勢博眼球。可惜的是,陳子昂最終死在一個小縣令手中,正應了一句話,破家縣令,滅門刺史陳子昂之死,疑點很多。《唐書》記載,父親去世後,陳子昂回家盡孝,古代官員遇到父母去世時,必須回家守孝三年才能復出。結果在守孝期間,他被當地的縣令陷害入獄。據說,陳子昂在獄中曾經自己給自己卜過一卦,卦相大凶,陳子昂驚曰:“天命不佑,吾殆死乎”不久,他果然死在獄中,時年歲。
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直到死,陳子昂都是未解職的朝廷諫官,有官職在身,當地縣令怎麼可能陷害朝廷命官?並且不顧法度讓陳子昂冤死獄中?古代的官員可比現代的官員道德水準高尚多了,而且自我修養也高了很多,這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後來,有人說是因為陳子昂在朝為官時曾開罪於武三思,所以武三思才指使當地的縣令如此折磨陷害陳子昂。
這似乎也不太好理解,因為武三思如果想收拾陳子昂,以武三思的權力,根本用不著這麼複雜,隨便捏造一個罪名就可以⊥陳子昂交代了。
不管怎樣,陳子昂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蓋棺論定,新、舊《唐書》給予他的一致評價是“褊躁無威儀”。所謂“褊”,意即狹小、狹隘;所謂“躁”,意即性急。“褊躁”用在陳子昂身上,也許比較合適。陳子昂的一生其實就是褊躁的一生,從自我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