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說明他們是在否定現實。周圍的人可能會因此羨慕他們,但他們則會因刻意掩蓋矛盾而付出代價,會經歷精神上的煎熬,也可能會經歷身體上的痛苦。他們的問題甚至還可能會傳到下一代,以至於他們的子輩不得不承受這些問題帶來的困擾。
沒有憎恨的愛情是不存在的,但是精神分析學家阿爾特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能夠更加愉快地憎恨的話,將會換來更加美好的愛情。如果我們能夠明白這世上沒有不包含攻擊性的人際關係的話,我們就可以用更加調皮、更加輕鬆的方式來表露增恨。
愛情的確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需要對方的情感,但有著無止境要求的愛情,是不成熟的愛情;覺得自己幸福了,想當然地以為對方也會幸福有時是一種錯覺。真正的愛情是在相互關照中成長起來的。努力不傷對方的心、分享對方的困難,才不會對日常重複而無聊的事情感到疲憊,才可以營造幸福的婚姻生活。
我們會用我們笨拙的方式,在不足的能力範圍內,盡最大的努力去愛。
有時相愛,有時相恨,有時是親密無間的配偶,有時又會成為親愛的敵人,我們就是這麼努力地在維持著叫做婚姻的非常不完全的關係。我們正在一步步學會接納一個事實——沒有憎恨的愛情是不存在的,沒有痛苦的愛情也是不存在的……經歷過這些心路的坎坷後,我們如果能夠原原本本地接受愛人的話,愛情將把我們帶到感激之地。
所謂的感激就是,感激在現有愛情中找到了渴望已久的物件,感激能和現有的愛人一起迎接過去無法擁有的一切,感激能夠與愛人共同經歷兩個人合為一體的歡喜,最後是感激愛人能夠認識自己、理解自己。
能夠不因愛情的盲目而迷失方向的話,我們就會感謝命運讓我們終於找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伴侶。對婚姻的幻想讓我們選擇結婚,而結婚後那些幻想破滅所帶來的悲傷和痛苦,又將使我們成長,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自由。
這就是婚姻。
。。
7。身體是大人,心靈卻是孩子
《彼得?潘》的作者傑?姆?巴里以哥哥的死為契機創造了永遠的孩子——彼得?潘。
巴里6歲時,媽媽最疼愛的戴維(巴里的二哥)死於冰刀事故。媽媽為此陷入絕望,並開始變得對其他的孩子漠不關心。戴維的死讓巴里不但失去了哥哥,還失去了母親的愛。
為了安慰媽媽,巴里常常守在哭泣的媽媽身邊。有一天,當巴里走進媽媽的房間時,媽媽問:“是戴維嗎?”“媽媽,我是巴里。”巴里回答。媽媽立即轉身哭了起來。這一瞬間,巴里感受到了強烈的憤怒與挫折感。從那以後,為了得到媽媽的愛,他竭盡全力想成為死去的哥哥。
在媽媽的心裡,戴維永遠都是13歲的少年,擁有媽媽最多的愛。於是,巴里也不想長大了,他想像哥哥一樣永遠都是13歲,這樣就可以永遠擁有媽媽的愛。因此,即使在長大後巴里也一直扮演著死去的哥哥的角色。就這樣,身體已經成年、心卻還在童年的巴里就成為一種不幸。儘管他已經結婚,卻時時在外面徘徊、遊蕩,無法正常處理自己與家庭以及與妻子的關係。
一個6歲的少年失去了哥哥,悲痛萬分的母親又對他不理不睬,他知道自己永遠無法替代哥哥在母親心目中的地位,這讓他十分傷心。這種雙重喪失讓巴里害怕再度被人拋棄,所以他不想長大。他想變成永遠都長不大的小孩子,並且可以戰勝那些無能的大人,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不死之身。所以他創造出了《彼得?潘》中的主人公彼得?潘。彼得?潘就是巴里那個不用長大、不會死亡、無所不能的夢想。
彼得?潘穿著綠色的衣服,開心地到處冒險,他是贏得所有人喜愛的天真爛漫的淘氣包,在所有人都會變老的世界上,唯獨他可以永遠都做天真可愛的小孩子。事實上,彼得?潘不是巴里一個人的夢想,而是我們所有人的嚮往。
彼得?潘永遠都不會變老,永遠都不會被世俗汙染,永遠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他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真的能夠像彼得?潘那樣獲得世上所有人的羨慕和愛,能夠做任何事情都不用負責的話,該有多好啊!這幾乎是我們所有人的夢想。
有些人像彼得?潘一樣,雖然已成年,但思想和行為還像孩子一樣,他們不喜歡複雜的事物,不喜歡承擔責任,只想著享受玩樂,我們把這樣的人稱為“大孩子”(Man Child)。美國的心理學家凱利博士把這種雖然已經成年,卻無法融入到成人社會中的“大孩子現象”稱為“彼得?潘綜合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