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也正是有了“一日三省”的習慣,每當邪念萌出,都有懺悔之舉在心頭執行。
去跋涉,為了歷練“養尊處優”的體魄;去旅行,為了開闊“自以為是”的視野。不論是閱讀、“閱事”或是“閱人”,每當見識積累到一定厚度,那份踏實就打心眼裡明朗起來。倘若半月未讀半字,便覺自心也空乏了許多。
忙碌,是一個進行時。
即使有再多“所思所想”要彙集為文,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俗世雜務打斷了希冀。不論是雜誌還是廣播,如今,提到最多的,是“慢生活”。假若你今天不懂得“慢下來”,明天就不知該如何“快”過他人。換句話講,就是今天你埋下“罪”的種子,他日你必將結出“罰”的果子。有關三鹿、蒙牛、伊利等牛奶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例項。
處在臨界30歲的時光中,我漸漸發覺童心的美好。去北京主持一場全國少兒英語風采大賽,與來自30多個城市的孩子接觸,發覺,他們眼中的世界,如此*而精彩。童心的好奇,自信的出演,即使是睡覺,都是那般酣暢透徹。
反觀自己,由於雜事臃腫,多件事務同時逼近,麻亂的心境、可憎的面容。。。這些都讓我成為不再“可愛”的自己。做過一個自我情商評價測試,結果赫然寫著:“該受測人屬內傾性(Introversion)性格,傾向於從自己內心的想法、情感和感想中獲得能量。”很準確的評定,同時,也顯露出自身需要除錯的方向。
罪是什麼?難道過錯就是“罪之本”?而罰是何物?難道懲戒就是“罰之根”?
其實,更多情形下,是自己無法邁越內心的這道“罪罰”屏障。當一次失誤驟降身邊,那種莫名的內疚與虧欠會讓心靈蒙上石磚一樣的怪責。持續多日的不良心情,鬱郁難解的糾葛念頭,這所觸的一切,都是“自己對自己”的發難與處罰。
可轉念想,有必要嗎?
倘如沒有過錯,我們怎能知曉“改正”的可貴?你我皆非聖賢,對於未來前兆,你我都不得而知。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份未知,生活的各處細節,才顯得豐富而崎嶇。畢竟,大山大路的平展生活,根本不值得一搏。
《ELLE》中國版20年紀念版中,採訪了諸如羽西、楊瀾、張越這樣的成功女性,當談到對於年歲20的女孩寄語時,她們都提到了“自信”、“堅持”這樣的字樣。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理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當苦難突襲,又有多少人堅守信念、一杆子到底?而最後的贏家,卻是屬於那群自信且堅持的個體。
當今的社會,無論是“勝者為王”還是“剩者為王”,期待巔峰,是每個人的理想。時常,在內心會有煎熬,這是必然。人生若總充滿喜樂,那“曲徑通幽”的美,“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趣,又如何體現?
所以,一個人的戰爭,沒有硝煙瘴氣,更沒有面紅耳赤。在個人的戰爭裡,是兩種聲音的妥協,甚而,是兩個自己的彼此說服。“罪罰”之間,自有定論,只有這“內心的戰爭”,此消彼長,促進個體的成熟進步。
20歲時,我們為何鼓勵多些苦難,那是因為,在30歲時,我們才能學會何為優雅、何為從容。最終,和平將取代戰爭,平靜將化解喧囂。當心靈處在某個階段,無論動靜,都有恰切理由。不爭、不亂、不辱、不鄙。
當學會了“與自己和解”,那份“罪與罰”,才能成為鐫刻記憶的深遠伏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融化 昇華
有時,在忙碌中,把自己弄丟了。失了心的人,確實苦的可悲。那種挖噬,吞滅了千丈夢想,萬尺豪情。
很想尋覓出整段時間,讓俗務蕭潛,讓內心井然,然後,翻出早已渴求的書卷,慢慢默讀。林奕華、朱天心、林夕。。。 從書店蒐羅來的文集,一直等待閱者前來。
喜歡翻轉書頁的聲響,如薄錦輕擦,婆娑生姿。每每酣讀,只覺氣蘊通貫、心神舒然。自問,有多久未曾有過這番態勢?而我的伏案勞形又堅守了多久?
久坐少動使我的頸椎毛病突地重了起來。暈沉的大腦無法思考,麻痺的肢體不能自如,那種燥與挫,似鈍刃,死命切割神經。負氣一樣,關了電腦,鎖了房門,索性讓自己被車流湮沒。陸離的街燈,切分光暗。而身邊百姓,大多僵化面容,只知趕路。在他們的平靜背後,也許,承載了更多生活或境遇帶來的困惑。
人們都喜歡聽故事,因而,諸如像《財富故事會》、《傳奇故事》、《文濤拍案》、《魯豫有約》、《心靈花園》這樣的節目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