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頁)
丟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0年後的1998年,“萬科突然發現自己排在了滬深兩市上市房地產企業的第一名”(王石語)。也是在這一年,王石的名氣如日中天。年初,他受到當時的國家總理*接見,總理對他關於房地產行業的市場趨勢和觀點給予了充分肯定。年底,中央電視臺為紀念改革開放20週年的大型電視人物專題片《20年,20人》中,王石赫然在列。
接下來的10年,萬科始終被視為“地產業的老大哥”,飛速發展,2007年一年的銷售收入即達到520多億元,利潤48億元,納稅53億元。毫無疑問,人們習慣將締造萬科傳奇的帽子,戴到王石頭上。
王石是個標杆人物,可是他越來越被神話了──被同行神話,被傳媒神話,被民眾、網友神話,成為一張臉譜,一方傳奇。
在這樣一種氛圍下,不少企業掌門人紛紛到萬科拜訪、取經,卻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傳媒對王石的報道,不少如盲人摸象;網民對王石的評價,常從一個符號變為另一個符號。
王石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凡事非常認真。比如,有一次我們注意到王石簽名售書時,他給近百人的簽名中,“王石”二字均是一筆一劃,不連筆、不潦草;雖是小事,但王石的脾性躍然紙上。
王石為人處事也是極其認真,對錯分別,不會礙於情面。2006年張五常某次到杭州,王石等人與其共進晚餐。大家談地產圈的事,談到潘石屹的時候,王石說潘石屹“他其實就是個做專案的。”
房地產業大體可分為三類企業,第一類是做品牌的,第二類是做產品的,第三類是做專案的。王石此言,是對潘石屹的批評。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王石與潘石屹雖然相互熟識,但並不會有所保留。
二是他不斷學習、不斷調整與外界關係的姿態。“外界”的主體包括政府、券商、業主、傳媒、網民等。1994年君安狙擊萬科圖謀收購,王石出了一身冷汗。事後他很快反省萬科彼時發行B股後的自大,等到下一次君安再來挑釁時,他已沉著有加。
再如2005年時,有媒體問到萬科為何不積極參與各地的經濟適用房開發時,王石直言:“你沒蓋好,政府可能就全買走了。” 但他後來參與的積極性很高,甚至用50萬元來懸賞策劃方案。與其說這是一種作秀,不如說這是改善與政府關係的又一策略。
給我們觸動的另一點是,萬科的一些研究員一身兼二職,同時為萬科和政府部門做研究。這其實是一種非常自然但效果甚佳的政府公關行為。
在中國的地產江湖中,有的地產商只注重規範,結果步履蹣跚,始終小打小鬧;有的只注意變通,嫻熟江湖道術,結果多少年後,從零又回到零。王石是規範與變通並舉,最後一發而不可收拾,品牌價值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不過有一點必須謹記──王石是人而不是神。
地產江湖中的媒體
媒體在地產界中的角色,是個陳舊的話題,但不能不提。媒體是橋樑,終端市場裡上下游主體的溝通,媒體的作用不可小覷。但在中國的地產江湖裡,一些媒體的角色令人不解甚至擔憂。
比如2003年,順馳地產原掌門人孫宏斌提出要在2004年將銷售額做到100億時,王石直陳孫宏斌違背了規律,定會九死一生。2004年的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上,孫宏斌再次宣稱順馳目標定會實現時,王石仍是黑臉相對:“睜著眼睛說瞎話,你這是吹牛!”
2005年底順馳資金鍊斷裂、孫宏斌成為悲情英雄時,“吹牛”這個詞被許多傳媒不斷引用、傳播,他們大誇王石的先見之明,大讚萬科的穩紮穩打;而對孫宏斌,大有一副“痛打落水狗”的姿勢。這種姿勢顯然缺乏理性。
就像上文提到王石飯桌上對潘石屹的批評一樣,成熟商人之間,不會因為激烈的業務爭議而傷及感情,不會因為意氣用事而大動干戈。“王孫之爭”只是地產企業發展模式之爭,對機會主義心態的不同看法之爭,無關乎道德。然而不少傳媒避重就輕,大炒特炒,硬是把一起非常有價值的商業事件做成了八卦新聞。
事實上直到2008年3月,當恒大地產赴港上市功敗垂成時,不少媒體的劣根性仍然沒有改掉。沒有從商業模式以及投行算盤等角度入手進行解讀,而是直接拿起道德大棒,要將激進的許家印打回原形。
順便提及的是,媒體八卦味道濃重,也與受一些娛樂型地產商的干擾有關。比如關於孫宏斌事件,潘石屹的部落格上曾貼過一個段子,大意是說,一次王石在深圳和一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