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4/4頁)
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大叔去收拾東西準備跑路了。
我看向丘莫若吉波,他也正轉頭看向我,眼裡滿是清澈的湖水。我再看看天,今天的太陽太烈了,怎麼大清早就曬得人頭暈。
作者有話要說:
這裡羅什辯論成功後的遊街活動,是根據玄奘在印度辯論勝利後的儀式而來。
關於“有”“無”,是魏晉時期主要思想流派之間僵持不下的哲學課題。他的思想是大乘“中觀”,概括為“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當然,他真正論戰到底是什麼內容,現在已經無法知道了。我是借他這場有名的論戰,闡述他的思想。裡面的“假有”、“有無雙道,不落兩邊”、“非有非無”等,都是他的原話,是他關於“無”的思想。小春用更通俗的說法將他的思想,成小說家言。。。當然,現在文裡的他只有13歲,還沒那麼系統。而艾晴關於輸贏的論述,小春是借鑑老莊的道家哲學來滴。。。
在網上找到一段關於藏傳佛教辯經的專業解釋,附在這裡供親們參考:
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藏語稱“村尼作巴”,意為“法相”,是藏傳佛教喇嘛攻讀顯宗經典的必經方式。多在寺院內空曠之地、樹陰下進行。最早源於赤松德贊時期大乘和尚和噶瑪拉錫拉的公開辯論。辯經為西藏三大寺佛學的最大特色,辯經者由較優秀僧人擔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可分為對辯和立宗辯兩種形式。①對辯。藏語稱“作朗”。辯者二人,其中一方提問,另一方回答,且不許反問;告一段落後再反過來,直至一人無法問出。②立宗辯。藏語稱“當賈狹”。辯者無人數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說,待人辯駁,多坐於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問;問難者稱達賽當堪,即“試問真意者”,不斷提出問題,有時一人提問,有時數人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