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庸縣城。公孫瓚圍城三日攻破縣城,活捉了劉虞和他的妻子回師首府薊城。正好此時天子使者段訓帶著詔書來到,增封劉虞的封地,並授權劉虞總督北方六州;拜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並假節督幽、並、司(隸)、冀四州軍事。公孫瓚以誣告劉虞與袁紹謀稱天子的罪名,脅迫天子使者段訓監斬,把劉虞斬首於薊城刑場,並派人將劉虞的首級送往京師,被劉虞的舊部沿途劫下埋葬。公孫瓚表奏朝廷以段訓為幽州刺史。劉虞在幽州很得民心,身死之日,百姓為之痛哭流涕,史稱“虞以恩厚得眾,懷被幽州,百姓流淚,莫不痛惜焉。”劉虞之子劉和此時正在袁紹營中,從此,死心塌地為袁紹賣命,以圖消滅公孫瓚為父報仇。
觀劉虞一生,前後統治幽州十餘年,不但保一境民生,又忠於朝廷,是東漢末年屈指可數忠君愛民的好官。所以史稱劉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漢之名宗子也!”但劉虞與公孫瓚之間的矛盾導致他死於非命,實所不值。儘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公孫瓚,但劉虞也並非全無責任。能容忍各少數民族首領,為什麼不能容忍自己的一個部將呢?能寬厚於萬民百姓,為什麼不能施一寸寬容之心於公孫氏呢?即使公孫瓚狼子野心不可懷柔以收之,那麼以一牧守上司之位除一部將不如探囊取物嗎?一杯毒酒足以奪英雄之命;酒宴之後設以伏兵,又何勞十萬之眾?既只想殺他一人,聘一亡命之徒刺殺之足以。興十萬之師為一人,既不聽部下勸阻,又不能防人洩密,結果導致自己死於非命,實足為之遺千古之大憾。皇恩浩蕩司六州之命的聖旨到日,卻是他身赴黃泉之時,實足堪悲。更為愚蠢的是上告自己的部下不斷加深雙方的仇怨,而又不能除之。想除一人而又興師十萬,實乃智可及愚不可及也。所以史家又評價道:自古帝室王公之後人,皆生長於富貴之間,像他這樣的人能夠“卓然不群”是很少見的,如果他能夠與公孫瓚同情共力,“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但仔細想來,這段評論也是不太通曉人之心理的。人與人之間常常捨命相爭也無非是為了一口氣而已,無非是為了買賬不買賬,一種義氣使然。以劉璋之懦弱,只因張魯不買他的賬,便一怒殺了他的母、弟,而坐失巴郡;以劉備之英雄,只為了一個拜把子弟兄而一怒遺恨千古,差點葬送了蜀漢政權。千古至今,人生為爭一口氣不知枉死了多少豪傑,葬送了多少大好前程。所以後人倡忍倡謀倡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不耐則失大端,城府其深可遊刃有餘也。政治軍事不僅需要容忍、胸懷、大度,而“陰謀”與“詭計”也絕不可或缺,古來兵書戰策都講“兵者詭道也”,政治又何嘗不是如此。似劉虞般的忠厚仁德而又不能忍隱為謀,也是自取殺身之禍者。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公孫瓚(1)
公孫瓚 —— 早期不失為征討邊地保疆衛土的一時傳奇忠義英雄人物 —— 著名的邊塞“白馬將”威震烏桓匈奴聞聲見旗而逃;後期割據北方三州的軍閥,與袁紹爭雄一方兵敗,自焚於易京樓臺之上
公孫瓚是《三國演義》中出鏡不多的人物。歷史上的公孫瓚能在史冊上得以立傳自有其可取之處。初為朝廷中郎將主要與北方的烏桓匈奴作戰,後奪取幽州,割據於青州、兗州、幽州,成為北方的一個大軍閥。敗於袁紹後自焚身亡。
公孫瓚字伯圭,遼西郡令支縣人氏。遼西郡就是今天的遼寧義縣以西一帶。出身於一年拿兩千石俸祿的官僚家庭。其父大概為相當於九卿一級的官吏,因為朝中九卿下一級的長官俸祿才不過一千石,他的父親肯定是一個薪水相當高的官員。史料對此無詳載。他的母親大概是父親的一個小妾,出身低賤,因而不得承襲父親的名位俸祿,一切都得從頭幹起。因而,一開始不過是郡府中的一個小吏員。
儘管公孫瓚由庶母所出,不是家族中的正統,但上天有補償律,為他的出生設計了一個漂亮的封面,史稱公孫瓚“為人美姿貌,大音聲,言事甚慧”。就是說他長得漂亮,是一個美男子,而且聲若洪鐘,很聰明,很會說。這些無論如何都是官場上的一筆先天財富,比不得龐統、張松那般因醜陋而被人不待見之苦惱。但也許正是上天造物的“補償律”使然,凡是給了一副姣好面容的子民們,則很少會給他們一個好的結局。正因為公孫瓚有如此的先天稟賦,被本郡的太守相中了,便將女兒許配給他,只想著他能帶著自己的女兒飛黃騰達,哪裡想到會被他在窮途末路上給吊死。公孫瓚後來又投奔到河北涿郡的大儒盧植處求學,與劉備為同師同學。後來到上計郡任官吏,深得郡太守劉基的信任。適逢劉基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