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曹操聯手打敗。袁術便率殘部逃到九江,殺了揚州刺史陳溫,自領揚州牧。那個時代的特點就是:官職由朝廷任命,但你能不能守住地方是另一回事。誰把誰消滅了,那地盤就是誰的,天下各處都不是有德者居之,而是力勝者居之。經常有朝廷命官不敢到任或到任後又被趕跑或殺掉的事發生,誰勝了誰就是官,不用你朝廷走文書,自己就可以任命自己。
董卓死後李傕入長安執政,想聯絡袁術為外援,便封他為左將軍,陽翟侯,可以假節行事。公元195年漢獻帝自長安逃出東歸途中,袁術自立為帝。在淮南一帶刮盡民脂民膏,致使“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袁術先後被呂布、曹操等打敗,投奔他的部將不為接納,竟惶惶若喪家之犬不知所歸,便想投奔青州的袁譚,憂餓而死於途中。妻子依附於袁術的舊吏廬江太守劉勳。孫策破廬江後,因與袁術有舊,不計前嫌又收養了袁術的妻子家小。袁術的女兒後成為孫權的宮女。袁術的兒子袁耀在東吳為郎中,袁耀的女兒又嫁給了孫權的兒子孫奮為妻。袁術一門的結局大抵如此。
《三國志》對袁術的評價是:“袁術奢淫放肆,榮不終已,自取之也。袁術無毫芒之功,纖介之善,而猖狂於時,妄自尊立,固義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這就是歷史對袁術的蓋棺論定。
陶謙(1)
陶謙 —— 統治蘇北魯南皖東10年的漢將軍徐州牧;半生剛直如痴於官場,半生造福一方於戰亂的歷史功臣,但史家為什麼說他“昏亂而憂死”,並把他打入匹夫之列
在《三國演義》中,陶謙的戲並不重,而且又杜撰出“三讓徐州”的故事力圖把他塑造成一個謙溫禮讓的人;而《三國志》則把他打入匹夫之列,只簡略的記述了他的生平,且只給了他一句評語:“陶謙昏亂而憂死……曾匹夫之不若,固無可論者。”但以上兩說都與歷史上的陶謙大有不同,他既不是謙謙君子,也不是“昏亂”之人。如沒有裴注引《吳書》的資料為註腳,陶謙的一生恐怕就為陳壽一語蓋棺論定為庸亂之人了。而事實上他應該是歷史的功臣。
陶謙字恭祖,丹陽郡人氏,丹陽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宣城縣一帶。父親曾任餘姚縣長。據《吳書》載:陶謙少年時代就成為孤兒,以頑皮不拘禮教而聞名於縣中。到了14歲時,還以綿布為旗竹竿為馬滿街玩軍旅馳騁之遊戲,且總有一大群孩子陪著他聽他指揮。曾任蒼梧郡太守的同縣人甘先生出行在途中遇見了少年陶謙,見他相貌堂堂與眾不同,便把他招呼到跟前,停下車來與他攀談,談的很高興,便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可是甘先生的夫人卻因為陶謙成天玩耍無度,名聲不太好而不同意。甘老先生便勸自己的妻子說:這小子相貌不凡,長大後必有大出息。於是便嫁女為婦。
陶謙雖然少年時代貪於玩耍,但後來則致力於學問,所以很早便進入仕途。先在州郡為官,後由孝廉入朝為尚書郎,相當於國家行政與人事主管機構的一名幹事,後來又派到舒縣任縣令。舒縣的上司郡太守張是陶謙父親的好友,對他很是親近惠顧,但他反而認為這是一種恥辱,彷彿他是靠了關係才當上官的。但張哪裡知道這個子侄輩小縣令的心思。陶謙每逢到郡裡辦事、彙報工作都因公而見太守。公事過後,張常請他到家中招待他飲宴一番。陶謙有時赴宴,有時便婉拒而歸。張在席間常常讓陶謙起舞,陶謙多不遵命。張實在勉強他,他便站起來而已卻不跳舞。張問他為什麼不轉呢?陶謙便回答說“我怎麼能轉呢?我一轉肯定比別人強。”顯然,這是對張的大不敬。從此,張便對陶謙很是不滿,便想尋機革他的職。但陶謙為官廉政清白,張抓不到什麼把柄,便想栽贓陷害他。氣得陶謙拂袖而去此官不做了。
後來陶謙曾被朝廷先後任命為幽州刺史,朝廷議郎等職。適逢西北涼州的羌族人叛亂,朝廷拜皇甫嵩為徵西將軍率兵討西羌,並任命陶謙為揚武都尉,隨皇甫將軍討平西羌。後來涼州發生變亂,州中舊吏邊章、韓遂被逼造反,西北涼州大亂不可收拾,涼州的政權被弄垮臺了,朝廷便命司空張溫率軍征討,張溫又請陶謙為參軍事,就是今天的參謀長或高階顧問一類的職位,並很厚待他。可是陶謙並不怎麼買張溫的賬,很有點看不起這位以當朝三公身份出任統帥的上司,總有點“心懷不服”。戰後班師回朝,百官宴會為張溫班師而歸祝賀,張溫便派陶謙給大家敬酒,但陶謙當眾羞辱張溫。張溫大怒便把他發配到邊地。後來在眾人的勸說下,張溫派人在流放中途把陶謙追了回來。人們又勸說二人同意見面以釋前嫌。陶謙同意去見張溫當面表示感謝,張溫也站在宮門口迎接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