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臨縣的一些情況。
《齊民要術》的書,蕭銑從去歲一開始贈送給治下鄉紳之後,也多印了數百套,有贈送給上官的,也有在杭州城裡的書坊搭售寄賣的,去年最後兩個月也著實賣出去了上百套,可見鄉紳世族對於提升農事的著作還是很重視的。基於這個群眾基礎比較好的現狀,新年剛過蕭銑便找刺史謝遠推薦過自己的一種二熟之法,希望謝遠能夠幫忙推廣到臨縣。做官哪有不喜好政績的?若是真能豐收,也是一樁美事,故而謝遠當時也是直接滿口應承了。
得知蕭銑上門拜訪,謝遠出迎時也是感慨不已:“蕭監丞可是勤政得狠吶,正月都沒過完,便這般東奔西跑,倒是讓本官汗顏了。”
一邊說著,謝遠也不等蕭銑開口,一邊拉著他往裡走,一邊說道:“上次你請示的那些事兒,本官也關照了一番。不過最後也只有餘杭縣、武康縣兩縣縣令聯絡了鄉紳們,表示要按照《齊民要術》之法在耕作前提前浸種育秧、搶先農時。本官雖然是上官,卻也不好干涉地方內務太過,而且其餘三縣著實有他們自己的苦衷。”
蕭銑來的時候還是躊躇滿志的,聽了謝遠的答案,不免有些落差,“卻不知其餘各縣卻是有何難處?”
謝遠招呼蕭銑坐下奉茶,一邊說道:“武康縣鄰接湖州,地勢最是優渥,原本一種二熟的機會,也是杭州各縣中最高的。如今聽了你在《齊民要術》上整理的法子,自然是照做不提,只要到時候派給十幾個識農務的老農或小吏從旁指點一番就好了,今年很有信心做到一年二熟。餘杭縣是本州第一大縣,橫跨州城東北、西北,地勢也算平坦、灌溉優良,今年也會依照這個法子推廣,儘管不一定有武康縣那麼把握,到時候豐收了也是一大臂助。
剩下的幾個縣,情況卻是略有不同。鹽官縣太靠近浙江下游入海,每月浙江潮水倒灌,水鹹頗為嚴重,此前每年莊稼漲勢都不如臨縣,田畝清丈時也都是些下田,百姓賦稅還要靠沿江沿海撈些漁獲找補,若是強行推行浸種育秧,只怕效果不大,又耽誤了漁業時令。
富陽縣、於潛縣(臨安)卻是另一種情況,這兩縣山地較多、梯田也不少。平地上大塊水田面積本就不大。按照往年估算,平原水田只佔全縣田畝三分之一。故而這兩縣回報上來的情況也沒說徹底不用浸種育秧等法,只是適用範圍縮小了些,只承諾在部分平原水田用這些法子,旱田梯田便不用了,免得突費民力。”
蕭銑一邊聽一邊在心中精打細算,只要把餘杭縣和武康縣兩個大縣拉進來,便是增加了一萬兩千戶民戶的覆蓋範圍。再加上富陽和於潛少量採用,綜合起來估計有一萬五千戶覆蓋。按照一戶課田四十畝的平均朝廷定法,加上隱田、世家佔田,今年杭州一州一年的增產許有四五十萬石。稅糧增收若是能跟上,也有兩萬石。而且只要糧食豐收的話,即使直接徵收稅糧不足,還可以透過常平倉打著“防止米賤傷農”的旗號廉價購入,如此,修河的糧食應該便夠了。
第六十七章 千年大計
江南運河南段,按照歷代的劃分範圍,應該是起自杭州,經湖州入太湖,其中湖州境內入太湖的這最後一段,還會與自然河流西苕溪相重合,全長兩百四十里。
不過,六朝以來,江南水利發達,到了南北朝末年時,往往把蘇州境內從蘇州連線長江-太湖水系的常滸河、吳淞江、瀏河也算作是江南運河南段的一部分,只是這一段運河理論上與朝廷徵集江南漕糧的漕運沒什麼關係,修了也只是利於民間的商業運輸往來而已。在開皇十八年朝廷下詔徵收統管江南三丈以上民船後,也就沒有再理會過總計一百多里路的常滸河等三條支流了。
江南二月的春播農忙的時節已然過去,從三月下旬到五月中上旬,按例就是農閒時分了,每年朝廷要大量徵發徭役幹活、又不願意耽誤農時的話,便多會在這個時候分流一大批徭役,剩下的則要等到秋收之後才徵發。
或許有不通農時的看官會質疑:白居易的《觀刈麥》中不是還說“五月人倍忙”?怎得五月會是農閒時節呢?其實,這兩條都沒錯,只是白居易詩中所寫是特指北方小麥作區的農時。冬小麥是前一年冬天種下的,收穫的時候自然是夏季的五月。而南方的水稻是開春二月初才種的,到五月時生長期還遠遠不夠灌漿收穫,故而江南五月並算不上農忙季節。
揹負著修河重任的蕭銑,少不得在忙完了本縣的勸農業務之後,便直接開始督辦修河的事情了。湖州那邊,江南河監李敏與另一名少監麻叔謀也開始同步籌備,與蕭銑切磋政令、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把整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