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遠遊冠,制似通天,而前無山、述,有展筒,橫於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後、諸王服之。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唯太子及王者後常冠焉。太子則以翠羽為緌,綴以白珠。其餘但青絲而已。
進賢冠,古緇布冠遺象也,斯蓋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之別。五梁唯天子所服,其三梁已下,為臣高卑之別雲。
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籠冠,即古惠文冠也。天子元服,亦先加大冠。今左右侍臣及諸將軍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則加金璫附蟬焉,插以貂尾,黃金為飾雲。
高山冠,一名側注,高九寸,鐵為卷梁。制似通天,頂直豎,不斜,無山述展筒。高山者,取其矜莊賓遠,中外謁者僕射服之。
法冠,一名柱後,或謂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為展筒,鐵為柱卷,取其不曲撓也。侍御史、廷尉正監平,凡執法官皆服之。
鶡冠,猶大冠也,加雙鶡尾,豎插兩邊,故以名焉。武賁中郎將、羽林監、節騎郎,在陛列及鹵簿者服之。
長冠,一名齋冠。高七寸,廣三寸,漆“O為之。制如版,以竹為裡。漢高祖微時,以竹皮為此冠,所謂劉氏冠。後除竹,用漆“O焉。司馬彪曰:“長冠,楚制也。人間或謂之鵲尾冠,非也。”後代以為祭服,尊敬之也。至天監三年,祠部郎沈宏議:“案竹葉冠,是高祖為亭長時所服,安可綿代為祭服哉?《禮》:‘士弁祭於公。’請令太常丞、博士奉齋之服,宜改用爵弁。”明山賓同宏議。司馬褧雲:“若必遵三王,則懼所改非一。長冠謂宜仍舊。案今之宗丞博士之服,未有可非。”帝竟不改。
建華冠,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祀天地、五郊、明堂,舞人服之。
樊噲冠,廣九寸,高七寸,前後出各四寸,制似平冕。凡殿門司馬衛士服之。
卻敵冠,高四寸,通長四寸,後高三寸,制似進賢冠。凡宮殿門衛士服之。
卻非冠,高五寸,制似長冠。宮殿門吏僕射冠之。
幘,尊卑貴賤皆服之。文者長耳,謂之介幘;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幘。各稱其冠而制之。尚書令、僕射、尚書幘,收方三寸,名曰納言。未冠童子幘,無屋,施假髻者,示未成人也。
幍,《傅子》雲:“先未有歧,荀文若巾觸樹成歧,時人慕之,因而弗改。”今通為慶弔之服。白紗為之,或單或裌。初婚冠送餞亦服之。
巾,國子生服,白紗為之。晉太元中,國子生見祭酒博士,單衣,角巾,執經一卷,以代手版。宋末,闕其制。齊立學,太尉王儉更造。今形如之。
帽,自天子下及士人,通冠之。以白紗者,名高頂帽。皇太子在上省則烏紗,在永福省則白紗。又有繒皂雜紗為之,高屋下裙,蓋無定準。
袴褶,近代服以從戎。今纂嚴,則文武百官鹹服之。車駕親戎,則縛袴,不舒散也。中官紫褶,外官絳褶,腰皮帶,以代鞶革。
笏,中世以來,唯八座尚書執笏。笏者白筆綴其頭,以紫囊裹之。其餘公卿,但執手版。荷紫者,以紫生為裌囊,綴之服外,加於左肩。周遷雲:“昔周公負成王,制此衣,至今以為朝服。”蕭驕子云:“名契囊。”案《趙充國傳》雲:“張子孺持囊簪筆,事孝武帝。”張晏雲:“囊,契囊也。近臣負囊簪筆,從備顧問,有所記也。”
入殿門,有籠冠者著之,有纓則下之。緣廂行,得提衣。省閣內得著履、烏紗帽。入齋閣及橫度殿庭,不得人提衣及捉服飾。入閣則執手板,自摳衣。几席不得入齋正閣。介幘不得上正殿及東西堂。儀仗傘扇,有幰牽車,不得入臺門。臺官問訊皇太子,亦皆硃服,著襪;謁諸王,單衣,幘;庶姓,單衣,帢。詣三公,必衣帢。至黃閣,下履,過閣還,著履。
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序,綬者,所以貫佩相承受也。又上下施“X,如蔽膝,貴賤亦各有殊。五霸之後,戰兵不息,佩非兵器,“X非戰儀,於是解去佩“X,留其系禭而已。“X佩既廢,秦乃以採組連結於禭,轉相結受,又謂之綬。漢承用之。至明帝始複製佩,而漢末又亡絕。魏侍中王粲識其形,乃復造焉。今之佩,粲所制也。
皇后謁廟,服袿衤屬大衣,蓋嫁服也,謂之褘衣,皂上皂下。親蠶則青上縹下。皆深衣制,隱領袖,緣以條。首飾則假髻、步搖,俗謂之珠松是也。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八爵九華,熊、獸、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諸爵獸皆以翡翠為華。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