蠍子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橫天下,開闢了華朝江山。
但立國以後,聖祖嘆“寒月劍殺氣過重,飲血過多,現當以禮治國,宜封之”,遂將“寒月劍”封於皇陵地底。
華承熹五年冬至,成帝死於莊王及衛昭謀逆,皇陵方城在大火中燒為灰燼。二十年後,方城重修,工匠於某夜挖地基時,寒光迸現,籠罩整個皇陵,“寒月劍”重現於世。
忠孝王裴琰得知“寒月劍”重現於世,欣喜不已,持劍彈刃,嘆道:“寒月出世,天下可定。”
“寒月劍”重現於世的當月,裴琰便收了一名義子。義子姓蕭名遙,俊美無雙,風華絕代。裴琰遂將“寒月劍”賜給義子蕭遙,並親授其長風劍法。
第二年,桓威帝再度以十五萬大軍南下,裴琰率長子裴洵、義子蕭遙再度領軍北征,與桓軍決戰於成郡。
蕭遙為左軍將軍,其長相太過俊美,桓軍罵陣時屢屢嘲笑之。蕭遙遂以銀色面具遮住真容,並在陣前割血立誓:一日不將桓軍擊敗,一日不以真容示人。
蕭遙英勇善戰,並屢有智謀,其統率的左軍所向披靡,風頭超過裴洵率領的右軍。兩軍將士皆對其欽服不已,因其持“寒月劍”縱橫沙場,都呼其為“寒月將軍”。
麒麟谷一役,桓相滕瑞使詐,引蕭遙入深谷。蕭遙陣前臨危不亂,率五百死士力守谷口,及時等到主力大軍前來。但蕭遙卻中箭跌入急流之中,不知去向。
裴琰得知,大驚失色,下嚴命尋找。一個月後,蕭遙無恙歸來,只是身邊多了一名女子。該女子一直以紗蒙面,身有異香。蕭遙要娶此女子為妻,裴琰以其來歷不明,不允。蕭遙當眾割去一綹烏髮,奉給裴琰,謝其授藝之恩,遂攜那名女子的手,飄然而去。
裴洵急追義兄,蕭遙卻將“寒月劍”向後丟擲,“寒月劍”直入松樹樹幹。待裴洵抽出“寒月劍”,蕭遙與那女子已不見了蹤影。
自此,“寒月將軍”絕跡於人世。
裴琰率長風騎將桓軍趕回黑水河以北,撫劍長嘆,將“寒月劍”投於黑水河。絕世名劍,自此長眠於兩國交界處的深河之中。
裴洵登基為帝后,命人在凌煙閣繪了三十二功臣的畫像,東首第一位,風神俊秀,軒然若舉,便是“寒月將軍”蕭遙。
齊稗
一、長樂之盟與天玄閣
關於齊國與月落國如何結為“長樂之盟”,是齊史上四大疑案之一。
齊太祖裴洵登基,三年後有姜氏遺孤在蒼平府起兵謀亂。太祖命鎮北侯寧思明領兵平定叛亂。
當時,桓國元帝廢順帝,引發“南子之亂”,月戎也發生叛亂,桓國陷入內亂之中。
月落藩王木風見華桓兩國皆忙於平定內亂,便宣佈脫離齊國藩治,自立為月落國。
齊國內亂很快被平定,齊太祖裴洵三度下旨,令木風重歸齊國,木風僅回一字:戰。
太祖大怒,領十二萬大軍親征。到達長樂城後,太祖裴洵卻出人意料地沒有發起進攻,大軍在長樂城駐紮了半個月後,便又撤回了河西。
其間原因,並沒有一個公開的說法。但據貼身隨侍太祖的侍衛透露:太祖抵達長樂城後的當夜,一名姓崔的神秘人求見太祖,出示了一支竹簫為信物。這名侍衛在後來曾見過此人,即是後來修撰《華史》的“天玄閣”閣主崔逸。
太祖與崔逸一番長談後,深夜出城。在城外某處莊園呆了大半夜,將近黎明時才出莊。
太祖回到長樂後,即下令撤兵。回京後太祖頒發詔令:齊國承認月落自立,並與月落國結為“兄弟之邦”,世代友好。
不久,月落國王木風修書齊國太祖皇帝:懇請齊國歸還月落聖教主蕭無瑕之遺物,並將其反抗前朝暴政之英烈事蹟,昭告天下。
齊太祖裴洵下令,將衛昭遺物悉數送返月落。木風主持聖典,月落數萬人於星月峰祭奠英靈,並立下“鳳凰碑”,世代祭祀。
桓國元帝將國內叛亂平定後,在五大貴族部落的慫恿下,本欲再度南征。聽聞齊月兩國結為“兄弟之邦”,於宮中哀嘆“木風欺朕也!”遂打消了南下的念頭,自此齊、桓、月三國鼎立,天下有數十年的短暫安定。
由於“天玄閣”閣主崔逸本身為《齊史》的編撰者,故對此段史實的真象隱晦不言。
只是民間多有傳聞:太祖裴洵當夜在那神秘莊園之中,先是見了一名白衣男子,據隨行侍衛辯認,此人風華無雙,依稀象當年叱吒沙場的“寒月將軍”蕭遙。
還據月落方面的傳言:當夜,月落國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