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了柔和的金線,大地一派明淨。這種好日子,不要說動物園,單是市中心、鬧市區、商店、飯店,都是人滿於患。這正是服務行業大賺一把的時候。他們過了春節盼“五·一”,過了“五·一”盼國慶,過了國慶盼元旦,過了元旦又盼春節。一年就這麼幾個找大錢的節日!自己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這幾天的錢是不找白不找哇!過了節再去,反正動物園不會搬家。她給女兒做工作:“下週媽媽一定帶你去。今天,人多,看不到猴子老虎。”
“好多小朋友都是今天去。”
“他們什麼都看不到。過完節,其他小朋友都不去了,就我們梅梅一個去,把猴子、老虎、獅子、大象看個夠。”
梅子張著一對圓溜溜的眼睛,半信半疑地看著李一凡:“那爸爸呢?”
“出差了。”
“好久了喲。”梅子突然撲進李一凡懷裡,“我想爸爸!我也要出、出差,到爸爸那裡去。”
“爸爸出差,到處走,媽媽找不到他。”李一凡順手用手背揩了不知不覺從心裡湧出來的淚,“過些日子,媽媽去找他。”
梅子抬起頭,淚眼朦朧:“真的喲?”
李一凡點了點頭。
“媽媽,你哭了?”
“沒有。”李一凡站起來,到一邊收拾東西了,“媽媽要去上班。你和我一道去。”這些年傳媒上披露的一個個小孩被反鎖在家而出現的一樁樁慘劇,不斷地在給獨身子女的父母們敲著警鐘。母女倆剛開啟“一樂”的門,電話就響起來了。怎麼有人打電話進來?這可是一個公用電話啊。李一凡正在猶豫,梅子抓起了話機:“你找哪個?”
對方沒有聲音。李一凡接過話機,問:“哪裡?請講。”
聽筒裡發出“嘟嘟”的聲音。對方掛了。
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站在櫃前拿起卡通書翻了翻,又心不在焉地問那些物品的價格,那一雙發綠的眼睛就在李一凡身上溜。他在這裡磨蹭了三四分鐘,結果什麼也沒有買,臨走,那發綠的眼睛還狠狠地挖了李一凡一眼。
報刊發行站送來了當天的報紙和才出的外地刊物,為了趕早,想從早報手裡搶讀者,本該下午和讀者見面的晚報也來湊熱鬧了。買報刊的接二連三地來了,厚厚的一摞報刊很快就賣得差不多了。來打電話的人也不少,節日期間,朋友、親人、同事聯絡更頻繁些,往往在這個時候又更會出現手機電池沒電了,公用電話亭還沒有在社群出現,IC卡、IP卡用不上,這座機電話就派上了用場。這種既經營以應不時之需的小商品又經營電話業務的小賣部,居民區最歡迎。
梅子在一邊看卡通書《狼和狐狸》。趁暫時沒有人,李一凡拿來擺在面上的晚報瀏覽。一版上轉載的《人民日報》社論《繼往開來 迎接新的偉大勝利》雄踞頭條。二條是《全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代表大會勝利閉幕》。李一凡的眼光沒有離開,而是落到了眉題上:許進才書記寫來賀信,常務副書記、副市長丁發達到會祝賀並作重要講話。他不是副書記嗎?現在又升成常務了,了得!李一凡心裡嘀咕著,把眼光又落在了標題下面的幾行字上:青敬副書記主持大會,文來富常務副部長當選為主席。這是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全市新聞工作者將在新班子的帶領下迎接新的戰鬥,取得輝煌的勝利。
這些人都升官了?透過某一個會,再透過傳媒來披露,讓讀者知道某一個人的地位的變化,這是多少年以來的慣例。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左邊那幢居民樓裡,不時傳出一個女人的卡拉OK聲,除了高聲部略有些尖利外,比某些在大江南北竄來竄去的走穴歌星強。
有人來買電池,李一凡給了他收了錢,好奇心又回到那訊息上。挺有意思的是在文中寫到文來富那一段時,作者在他的後面加了一個括號:正部長級。這是誰寫的?是不是仲秋?她將眼光移到文末,沒有署名,只落了個“本報記者”。聽仲秋說過這是新聞界一種不成文的慣例,批評文章,有點風險的文章,吹捧文章一般不署名,再有就是含金量大的或者有報社的頭兒一道去“採訪”的文章,都是落本報評論員或本報記者。
“馬蘭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孩子們稚聲奶氣的聲音飛了過來。
“媽媽,我要去看。”梅子放下《狼和狐狸》,就朝門口走。
幾個小孩子在那邊跳橡皮筋,邊跳邊唱,快樂極了。李一凡正要說什麼,聽見旁邊的幾個男孩子在唱:“賣報婆、王大姐,賣了報紙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