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一個“名份”,而吏部侍郎的官職並不低,讓他推辭掉的原因是他覺得一旦接受官職,會多出很多拘束來,他害怕自己不能適應那種感覺。
“獻策覺得皇上還是加封給我一個軍師的職位比較好,也好讓獻策效仿諸葛武侯,輔佐皇上打造鐵桶江山……。”
我不得不笑起來,因為歷史上宋獻策的官職就是什麼護國大軍師,看來歷史雖然變了,但是宋獻策的性格還是沒變多少啊!“既然軍師張嘴跟朕要官了,那朕豈有不答應的道理,不過軍師叫起來是否太輕了些?”
在我全權委託盧象升練兵的時候,就軍隊的體制做過一些動作,可是今時看來,進步小的可憐,也許後世的軍事等級制度才是最好的,軍事學也是在發展,將校尉三級軍官制的建立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而我卻走了那麼多的彎路,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照搬後世的軍控體系和軍銜制度呢?
其實這也是崇禎皇帝妄自菲薄了,不管在什麼時候,革新遇到的壓力都非常大,如果在一開始就進行那麼徹底的改革,能夠接受的人肯定是小部分,那樣一來效率會大打折扣,革新不革新還有什麼意義呢?
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將、校、尉、士、兵,這是中國最後的軍隊體制,看起來照搬是不太可能,可是有值得借鑑之處,可以取其中的軍、營、班,將、校、尉,再輔以其他的現代化機構,諸如情報部,特種部隊等等,這樣一來不但軍隊的建設會搞上去,對於防範再次出現徐龍星事件,也非常有益處。
我把這個想法跟宋獻策講了一下,宋獻策在贊同之餘道:“皇上這個想法不錯,不但能減少軍隊的冗員,還可以提高效率,但是這個時候絕對不是改制的時候,那樣恐怕會導致軍心不穩,還是戰後再改比較好,藉著封賞之風,軍官們和士兵們都會樂於接受。”
“獻策說的是,不過獻策的官職最好現在就定下,參謀總長之職不但有軍師的職權,而且也有軍隊的指揮權,最適合你了。”
就在這太行山腳下,大明帝國的軍事體制的最終形態塵埃落定,雖然崇禎皇帝走了許多彎路,甚至是想走出跟別人不一樣的路,可最終仍然走上了符合歷史發展的道路。實踐證明過的東西,永遠有它的生命力,這是不容置疑的。
當隊伍繼續前進度過黃河到達開封后,陸續遇到了一些難民,也知道了確切的情況。崇禎皇帝君臣之前分析徐龍星手中並無軍隊,這是正確的,因為朝廷所有的正規軍都在崇禎皇帝的控制之下,依附於徐龍星的是極個別的軍官,實力有限,從各個方面得知,朝廷的正規軍中跑出來跟著徐龍星一起造反的不到三千五百人。
可是世事都是在變化中進展,當黃河決口後,河南便陷入一片恐懼之中,人口損失了五分之一,加上徐龍星的宣傳造勢,在受災地區的人心大部分都背離朝廷,有很多還恨崇禎皇帝為什麼把修河的銀子挪作軍餉,致使自己親人離散骨肉分離,在這個環境下,徐龍星的“揭竿而起”就有了生存的環境,而且老百姓又沒有飯吃,很多青壯都選擇了參軍,或者渡河去白蓮教那裡找口飯吃,徐龍星的實力一下子膨脹起來,且不說戰鬥力如何,起碼人數在一個月就達到了四五萬人,而且都是精壯。
開封府改縣後,級別雖然降低了,但是仍然是一個肥缺,三肅運動等運動過後,在這裡做縣令遠比其他地方的縣令有油水。
“微臣開封知縣朱大可參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朱大可很恭敬的給崇禎皇帝跪倒磕頭,他可是很盼望崇禎皇帝的到來,因為朱由崧的叛軍已經向開封進發,開封附近的兩個縣城都被攻陷了。
我聽完朱大可的彙報,問一旁的宋獻策,“吳三桂現在在什麼位置?”從北京出來,吳三桂就率領著原本駐紮北京的人馬和主力分開行進,一來是為了從旁策應,擔任偏軍之責,二來也是怕原本駐紮北京的人馬有徐龍星的密探,一旦合兵一處,反而不好。
“吳三桂所部應該駐紮在桃花峪渡口,新鄭和中牟都被徐龍星攻陷了,吳三桂可以南下,正好切斷徐龍星人馬的退路。另外皇上要馬上籌措糧草,災民不能不管,有皇上在這裡坐鎮,救災的工作進展會快一些。”
“不錯,馬上傳令吳三桂,讓他兵發滎陽,最好軍中有徐龍星的密探,可以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壓力,再讓吳三桂派一支人馬,去把黃河的決口堵上。”我馬上同意了宋獻策這個參謀總長的建議,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撲滅徐龍星這把野火。
吳三桂的一萬兩千人度過黃河後天色已經黑了,吳三桂一邊吩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