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雖然虔誠信仰基督,但不贊成某些特定的崇拜形式。他承認任何宗教都有形式和內容,宗教也常藉形式來表現,但他認為就基督教的情形來說,它的內容乃是耶穌的一切豐盛所賜,而它的形式都是人所加上的。耶穌當年建立他的“沒有信條,而只以他在他的門徒中所創造的愛的偉大力量為基礎的教會”,這種使門徒對主不得不愛的愛是基督教會的開始。至於形式,照耶穌自己的意見:是人用心靈與誠實自由崇拜。林先生慨乎言之:現在崇拜的形式已用傳統及歷史的發展為基礎來制定,在這件事上,曾有許多固執己見的行為,導致各教會各宗派間的分裂。林先生認為各個信徒可以自由選擇崇拜的形式,正如使用其自己的言語一樣,無論是用德文、英文、法文或拉丁文都沒有什麼關係,只要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形式不過是一種用來逢到同一目的的工具而已,所謂殊途同歸,各人可以自擇。至於某種形式有無價值,全視它能否領導我們達成和基督建立友誼的目標而定。林先生這種開明的態度,對於那些堅守“宗派”、“立場”的教會人士,亦足提供主要的參考,甚或促起反省的作用。
第三,林先生認為我們中國人信仰基督教,大多數人是因為和遵守基督教訓的基督徒的人格有了親密的接觸,發覺他們之間“彼此相愛”以後而起信。在他的書中,他多次舉出基督徒感人的故事,而使人跟著他信仰基督,包括他本人在內。這正是聖經裡所說的有信心必須有善行。在四福音書裡,記載耶穌的教訓,在在喚起門徒要以他們的行為來表現他們的愛心。林先生強調這點,乃是對我們基督徒一個有力的警告,如果一個基督徒不能將上帝的愛心在他的行為上彰顯出來,他就不能“得人如得魚”,即使你會傳福音,也不過是“鳴的鑼、響的鈸”而已!我們基督徒應該時時警惕,在行為上在在留心,給世人樹立好榜樣,來吸引更多的人歸主,將天國建立在人間。
林先生平生的著述很多,但專門討論他個人信仰宗教所由來的,只有這一本。此次譯成中文,我慶幸得以趁先閱讀,字裡行間,在在與作者智慧的火花與靈性的光輝相接,衷心至感愉快。譯筆流利暢達,相信必能擁有廣大的讀者,與我產生同樣悅樂的心情。我這篇簡單的序文,只不過希望引起朋友們閱讀此書的動機而已。
張序於臺北
周聯華序
每一個人的靈魂在上帝面前都一樣的可愛。每一個人,無論他是愚夫愚婦,販夫走卒,或是像林語堂博士一樣的才氣橫溢、著作等身的學者,他的靈魂在上帝面前都一樣的可愛。他們都需要到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欠缺,只有信賴上帝才能得救;只是富有的人,尊貴的人,有學問的人比較困難罷了,因為他們需要捨棄更多的財富、地位和學問。但是一旦這些人捨棄了一切,他們在上帝面前的地位和一般人雖然仍是一樣,但他們卻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如林博士者,就能寫這樣一本《信仰之旅》來說明他信仰之經歷。
《信仰之旅》的原名是《從異教徒到基督徒》,其實應該是“從基督徒到異教徒再成為基督徒”。因為他自小生長在牧師的家庭裡,他小時候就讀經、祈禱、參加崇拜,就連他在自稱是異教徒的一段時期,他仍是以基督徒的原則處世為人。他自稱是異教徒,因為他不想做一個掛名的基督徒,他的名字沒有記錄在任何一個教會的教友名冊上。他不甘心接受“裝在箱子裡”的信仰,當他拋棄“箱子”的時候,連“信仰”也一起拋棄了。然而他的基本人生觀仍是基督徒的,也許他像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一樣,是一位“存在的”基督徒。
以林博士的真誠、反叛、不願人云亦云,做一個應聲蟲,他要自己尋找探討是必然的途徑。他不肯做一盆在暖房裡生長的鮮豔花朵,他寧願在狂風暴雨中遭到打擊,然而靠著掙扎和奮鬥,仍然能開花結果。也許有人說:“當基督徒就當基督徒好了,何必浪費那麼多時間,繞那麼大的一個圈子,再回到信仰的起點,來信靠上帝?”以林博士來論,這個圈子是非繞不可的,繞了這個圈子使他更堅強、更確實,使他成為識途的老馬,能夠告訴許多尋求信仰真諦的旅伴,“我們要往那裡去?”“這條航程怎麼走法?”他終於抵達了彼岸。
在本書的緒言中,林博士說他的著作“並非為那些沒有時間談及宗教,且永不會加入尋求隊伍的人而寫”,“也不是為那些完全滿意於他所曉得,那些自覺已有可靠的拯救,那些永不會有任何懷疑的自滿、自足的基督徒而寫”。他是為了在航線中的旅客,希望注視船上的測程儀,也知道這艘船所在的正確經緯度的人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