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與爭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桌子的四方坐著劉家四兄弟:老大劉永言,畢業於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就職於成都906計算機所;老二劉永行,師範專科畢業,在縣教育局工作;老三陳育新(劉永美),四川農學院畢業,在縣農業局當農技員;老四劉永好,省電大畢業,在四川省機械工業管理幹部學校教書。他們是當地的知識分子,手裡捧著人們羨慕的“鐵飯碗”。按理說,命運對他們夠垂青的了,可他們卻偏偏不安分。
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後,三天三夜的家庭會議終於做出決定:“脫公服當專業戶!”回鄉創業,對於三哥陳育新是再熟悉不過的事了。他從兩歲時因家庭困難過繼給古家村一位姓陳的農民家起,就一直是農村戶口,1978年參加高考時他已經在鄉下務農12年,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當時他以超出錄取分數線3分的成績考上了四川農學院。大學畢業後成為人人羨慕的國家幹部,擺脫了農民身份,如今,才工作不到半年,這個滿腦子農藥化肥、豬仔雞娃的農技員,又想回到那片熟悉的熱土上揮灑青春熱血。他提議說:“我愛人是農民,就讓我先辭職回家試驗,砸了鍋也還能靠兩畝承包田過日子。”在成都當老師的四弟劉永好也不示弱,他握著拳頭激情澎湃地說:“我1977年參加工作時拿28元工資,現在拿38元工資,工作5年時間才漲了10元錢。我情願冒點風險下鄉當農民,也不肯安安穩穩幹一輩子窮教師。人生不過幾十年,年輕不闖幾時闖?”這充滿著浪漫色彩的話語,道出一個熱血青年發自肺腑的決心。
當時他們都太窮,沒有創業的資本。找人借,誰能有多少錢呢?他們也曾經向當地信用社申請過1000元貸款,但在他們下海時的1982年,國家對民營企業貸款還沒有任何政策,相關部門總是用“等一等,看一看”的態度推諉,貸款最後還是沒批(關於民營企業貸款問題的相關政策直到10年之後的1992年才出臺)。於是他們各自變賣了手錶、腳踏車等值錢的物件,硬是湊足了1000元的資本,買了一些裝置,又從縣供銷社購買了2000只小雞。三哥陳育新在古家村成了家,有幾畝自留地,他把住房改成育雛室,地裡也種上西紅柿、花菜、白菜等。他們種的莊稼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但因為土地少,在種植上擴大不了規模。於是他們就往養殖業上發展。這樣,以陳育新名字命名的“育新良種場”呱呱墜地。三哥陳育新也就在鄉下當起了“育新良種場”的場長。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家族創業史就在這種簡陋的環境中開始了。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二、創業:艱難的起步(4)
當“育新良種場”的養殖和孵化走上正軌,鵪鶉、鵪鶉蛋和鵪鶉飼料在市場上已經供不應求的時候,1984年,陳育新率先提出辭職,以便把整個精力投放在他們的養殖和孵化事業上。“辭職”這個詞,現在人們聽起來已經習以為常,但當時私營企業命運難料,只有國營企業才有可靠的生活保障,那時人們要辭去有保障的“鐵飯碗”,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同時也要承擔很大的社會壓力。陳育新作為四川省第一個提出“停薪留職”的人,在社會上自然也引起了很多非議。1985年,四兄弟的事業超常發展,二哥劉永行於是向新津縣教育局遞交請“備案除名”的辭職報告,準備與陳育新“共擔風險”,並打定主意“如果失敗,我和老三另找出路”。儘管教育局很長一段時間不批,但劉永行還是毅然走出來了。隨後,1986年,大哥劉永言正式辭職全身心投入。劉永好因為在學校上班,時間比較自由,到1987年也正式遞交了辭職報告。當時他們已經積累了1000萬元的財富。
因為三哥陳育新和二哥劉永行先行下海,按照四兄弟商議的結果,他們理應多得一些股份,但隨後,他們自願要求與其他兄弟的股份同等,放棄了原定他倆比別人多的股份。
3。從人民教師到市場小販
最初的創業是艱辛的。他們剛到古家村的時候,連一把剪刀都捨不得買,而是找了兩塊廢鋼自制;沒有孵化箱,他們就到貨攤上收購廢鋼材,然後到工廠租用工具自己做,大年三十晚上他們兄弟四人竟在一起敲廢鐵桶製作孵化器。為了建工廠,劉永好從成都買來一拖拉機舊磚,而古家村道路狹窄,連拖拉機都無法進村。舊磚被卸到兩公里外,劉永好帶頭,幾個農民兄弟幫忙,手抱肩扛,愣把一車磚給搬進村。那一天是1983年的12月8日,天氣異常寒冷。當有人向他重新提起這個日子的時候,劉永好顯得異常興奮:“你們好厲害,我差點忘了!”
當真能忘得了嗎?創業之初是如此的艱辛,一切只能